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的历史发展及基本经验研究
民族: 未关联民族
作者: 孙亚杰
关键词: 内蒙古; 民族团结教育; 实践成效; 历史经验
学位层次: 博士
学科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
出版机构: 中共中央党校
文件数量: 0
文件大小:
出版日期: 2020年7月1日
收录日期: 2023年10月8日
类型:
来源:
摘要: 在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长河中,民族问题无疑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况都表明,正确认识民族关系和处理好民族问题十分重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内蒙古各族人民亲密团结、和睦相处,为维护祖国统一和边疆稳定做出了特殊重要贡献,成为我国民族团结的典范,拥有“模范自治区”之誉。然而,民族团结既非一蹴而就,又非一劳永逸;既需要通过相关制度予以保障,又需要通过民族团结教育来不断巩固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的变化,内蒙古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也面临新任务、新挑战。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内蒙古的民族团结教育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秉持公平正义、和谐发展、守望相助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深化各民族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强团结意识、奋斗意志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消解不利于民族团结的各种因素,避免各民族之间出现民族隔阂和民族冲突,促进民族团结事业不断发展,维护内蒙古自治区的繁荣发展,为维护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共同生存和发展秩序贡献力量。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历史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团结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从内蒙古自治区的现实区情出发,总结概括不同历史阶段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所呈现出的特征。研究表明,内蒙古自治区十分注重民族团结教育,不断完善民族团结教育体系,已经形成了系统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的态势,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绪论介绍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从多学科视角对民族、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阐述研究方法、创新及不足。正文部分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主要是对内蒙古自治区的基本概述,包括自然地理及人口、民族关系特点及民族团结现状;论述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构成(目标与任务、对象与内容、方针与原则、方法与效果);阐明了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意义(包括内蒙古直接意义、国内意义和世界意义)。第二章主要阐述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民族平等团结的思想和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平等团结的重要论述;还有内蒙古民族团结的传统文化基础,分析了民族团结教育的现实可靠保障。第三章到第六章将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的民族团结教育发展按照历史发展分期,从新中国成立前后(内蒙古民族团结教育的起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内蒙古民族团结教育的曲折前进)、改革开放新时期(内蒙古民族团结教育的跨越发展),新时代(内蒙古民族团结教育的发展与创新)等几个部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民族团结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了重点梳理和论述,对每个历史阶段民族团结教育的发展轨迹、基本做法、历史成就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的发展规律和主要经验,并坚持史论结合原则,旨在解答不同历史阶段民族团结教育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中,第三章主要描述了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之初的民族团结状况,以宣传统一的内蒙古民族自治为主要内容,结合国内外形势、社会事业的发展情况,民族团结教育的着力点等,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上,强调对民族干部进行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的重要性。第四章主要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中的民族工作、“文化大革命”中民族工作所遭受的严重破坏,以及在这一时期民族团结教育的新成就及其发展情况,概括总结这一时期民族团结教育的正面经验、反面教训。总之,本阶段的民族工作未有新的重大起色。第五章主要阐述改革开放时期内蒙古民族团结教育的全面发展历程,改革过程中各族人民的团结互助及巨大成果,重点论述了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念;第六章主要论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的民族团结教育的深入探索与创新发展,特别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考察的重要讲话精神进行了解读,总结了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取得的成就、明晰新时代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任务。为避免研究的主观偏见,这一章的内容建立在对“四个盟市”实地调查研究和对内蒙古党校“较少人口民族班”的7个学员进行个别访谈的基础之上。调研表明,各盟市的民族团结教育在理念、制度和实践方法上具有共同之处,而在内容和形式上独具特色,对当前的民族团结既要看到取得的成绩,更要看到存在问题,本部分为新时代内蒙古民族团结教育的有序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第七章是结论部分,也是经验启示部分。首先明确“总结民族团结教育经验”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其次,对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的历史基本经验作了系统全面的概括和总结;最后,分析这些成功经验对今后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现实启示。
外部链接: 访问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