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资源

从学生角度反观民族团结教育的影响因素 ——以鄂尔多斯市高中生为例

民族: 未关联民族

作者: 双瑞

关键词: 民族团结教育; 学生因素; 民族地区学生; 教育效果

学位层次: 硕士

学科专业: 教育经济与管理

出版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

文件数量: 0

文件大小:

出版日期: 2019年5月1日

收录日期: 2023年10月8日

类型:

来源:

摘要: 民族团结教育对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的和谐关系有着重要意义,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取得积极的效果,能够为国家长治久安、各民族共同繁荣提供有力助推与保障。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选取民族地区的三所高中在校生为分析样本,从学生角度出发,探究其自然身份特征、后天经历与能力、以及所处环境因素与学生民族团结效果间的联系。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上述三方面因素对其民族团结教育效果的影响显著,主要表现在学生对相关理论政策的掌握水平,民族团结意识水平,族际交往意愿与倾向,以及族际交往时的行为选择与价值判断等方面的影响。首先,探究了学生的自然身份特征与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效果的相关关系。不同性别、民族成份的学生,其表现也不同。女生在民族团结理论政策掌握水平、族际交往行为选择与价值判断方面表现较好,而男生民族刻板印象方面表现要好于女生。少数民族学生对其他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方面的了解更深,对于民族团结相关理论政策掌握水平也更好,而非少数民族学生的族际交往意愿更强,在关键情境下的行为选择与价值判断也更加理性客观。其次,学生的后天经历与能力不同,对其民族团结教育效果的影响也会不同。有过较为广泛族际交往经验的学生民族团结意识水平更高;对非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习俗了解越深的学生,其践行民族团结的意愿也更强;拥有较好非本民族语言文字水平的学生,对民族工作、民族团结教育相关理论政策的理解与认同更加深刻。最后,学生的家庭、社区、校园及同辈群体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显著。父母职业为农牧民的学生,其相关政策理论学习效果更好,而公职父母,或从事个体行业的父母,更能够保持正确的族际交往倾向与观念;家庭生活中非本民族成员数量越多的学生,其在相关理论政策的掌握、族际矛盾的看待与处理、族际交往意愿与倾向等方面表现更为突出;而家庭民族团结态度,尤其是家族长辈对其他民族不满的态度,会对学生族际交往,处理族际矛盾等若干方面都有着非常消极的影响。社区方面,社区民族团结宣传引导情况、社区民族成分比例、和社区民族关系,也是学生学习民族团结的重要情境因素,总体来看,良好的社区民族团结情境,与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效果呈正相关关系。融洽的校园民族团结氛围与较多的校园族际交往条件,也对学生的族际交往意愿,相关政策理论掌握以及避免产生民族刻板印象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则会严重破坏学生的民族团结水平。同辈群体中非本民族数量,同辈的影响与干预,族际交往主要途径等因素,对学生民族团结意识水平和族际交往活动也有显著影响。基于分析结果,本研究认为提升民族团结教育效果须从关注教育对象差异与改善民族团结情境两方面着手,同时强调多方共同参与互动,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

外部链接: 访问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