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资源

新时期民族团结教育法制化研究

民族: 未关联民族

作者: 饶思豪

关键词: 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教育; 法制化

学位层次: 硕士

学科专业: 民族法学

出版机构: 中南民族大学

文件数量: 0

文件大小:

出版日期: 2019年3月25日

收录日期: 2023年10月8日

类型:

来源:

摘要: 民族团结教育是多民族国家特有的一种教育方式,是培养国民民族团结意识的重要手段。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因此也需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国民民族团结意识,使国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地为国家崛起作贡献。从国家层面而言,民族团结关系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一旦失去了团结的力量,那么国家将如同一盘散沙;从社会的层面而言,民族团结关系与社会稳定紧密相关,一旦民族之间存在嫌隙,那么很可能会引发冲突;从民族本身的角度而言,民族团结有利于各民族协调统一、共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就一直在致力于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并取得不错的成效,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社会转型阶段,传统民族团结教育已经不再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必须要创新,必须要突破。当前,我国民族团结教育主要是通过国家会议、重要讲话、纲领政策等途径来开展,但是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民族团结教育的开展始终没有很好地纳入法制化构建之中,普遍存在法律供给匮乏、主体权责不明、社会参与缺乏保障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探讨了法制化建设对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还探讨了美国等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民族团结治理过程,从中提炼出关键要点和成功经验,从而为我国民族团结教育法制化开展提供可参考的依据。第一,立法结构要完整、科学,上到国家,下到地方,都需要有一套严谨的法律体系作保障,立法内容要尽可能科学、全面,既要界定“民族团结教育”的含义,又要做到规范细则具体化。第二,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时,国家要加强法律体系的宣传,要创新执行方式,要拓宽监督范围。第三,要建立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全民联动机制,要引导社会各类人士积极参与到民族团结教育中来。

外部链接: 访问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