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民族团结思想探析
民族: 未关联民族
作者: 任杰
关键词: 习近平; 民族团结; 民族理论; 民族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
学位层次: 硕士
学科专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出版机构: 贵州师范大学
文件数量: 0
文件大小:
出版日期: 2016年5月30日
收录日期: 2023年10月8日
类型:
来源:
摘要: 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根本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面对民族工作中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以团结各族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引领民族团结工作,习近平阐述了民族团结工作的目标、途径、政策措施和制度等理论问题。这些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的基础。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实践依据和思想来源。20世纪80—90年代,全球范围内爆发的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和国内改革开放带来的民族利益多元化是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习近平早年在闽东地区带领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以及十八大以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实践是其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团结思想、列宁的民族理论、毛泽东的民族团结思想以及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构成其思想来源。习近平的民族团结思想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其主要内容包括: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民族团结的总目标和根本归宿;以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基本主题;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实现民族团结的根本途径;以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来牢固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以坚持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工作中的领导地位来夯实民族团结的政治保障。习近平的民族团结思想进一步发展和充实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思想和民族团结理论,使得其民族团结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创新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理论价值方面,其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体系,巩固了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在现实价值方面,有助于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整合、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国族建设。
外部链接: 访问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