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民族: 未关联民族
作者: 谭玉林
关键词: 民族; 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教育
学位层次: 博士
学科专业: 民族政治学
出版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
文件数量: 0
文件大小:
出版日期: 2011年2月18日
收录日期: 2023年10月8日
类型:
来源:
摘要: 民族团结教育是多民族国家培养社会成员民族团结意识的重要途径。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关系到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以及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因而对国民施以系统、有效的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工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坚持不懈的在全社会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根据新的形势发展需要,我国的民族团结教育亟待实现创新,求得突破。 论文兼顾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首先从多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高度,将国民的民族团结意识视为多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在引领民族团结行为、创设民族团结局面方面具有能动作用,并指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培养民族团结教育意识的基本途径。立足于实践的角度,以历时性研究的方法将新中国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归纳为三个方面(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各民族的国家认同、通过民族理论教育认知民族现象和民族问题、通过民族政策教育理顺和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将新中国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同时为了体现连续性,还归纳了新中国建立以前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将新中国民族团结教育特点归纳为“三合一”的主要教育形式、长期以党和国家为主导、重视核心价值观念的宣示,将新中国民族团结教育的成绩总结为民族团结已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规范民族事务与民族交往行为、涌现了大批典型人物和突出事迹。 论文遵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总结出当前我国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挑战,即如何适应民族问题的新特点、如何适应民族工作日益社会化的新需要、如何形成认识上的统一。在探究如何实现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突破方面,提出要准确理解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实现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的全社会化、实现民族团结教育的四个转变。民族团结的内容是立体的,在意识、认同(态度、情感)层面上是递进和逐步提升的,因而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育任务,有条不紊的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方案设计。要适应民族工作社会化的趋势,实现教育实践纵向的全社会化和横向的全社会化。要结合时代需要,实现向“重心下移”、“知行合一”、“情利并重”、“跳出定势”的转变,以实现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的与时俱进。 论文运用文献法分析和梳理出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机制、实施途径及方法、主要经验、具体做法以及不同的时代特点。通过实地调研和个案分析法,验证和展示了总结出的相关理论。综合利用民族政治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的原理和理论,实现多学科交叉分析研究。 论文的主要价值和创新之处在于:拓宽和延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将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进行立体化的解读;提出将国家主导的政治层面的民族团结和基于民族理解的社会层面的民族团结结合起来;指出我国的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之中,已成为增强国家凝聚力、密切民族关系的“软力量”;从理论上阐述民族团结在多民族国家意识形态中的地位和作用、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民族团结教育工程的构成以及实施途径,从而从理论层面更为明晰的认知民族团结;从历时性角度回顾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经验、成果以及不足;结合当前我国民族问题的新特点、新情况、新变化提出民族团结教育的一系列建议。 论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微观的分类指导研究尚不充分,因为我国民族关系发展在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存在着不平衡,需要结合不同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出针对性强的施教内容与策略,因而在微观的施教研究中还有待深入
外部链接: 访问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