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资源

试论新疆民族团结的理论基础及其基本实践

民族: 未关联民族

作者: 刘红艳

关键词: 新疆; 民族; 民族团结

学位层次: 硕士

学科专业: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出版机构: 新疆大学

文件数量: 0

文件大小:

出版日期: 2004年6月10日

收录日期: 2023年10月8日

类型:

来源:

摘要: 新疆作为我国典型的多民族省区,民族团结与否直接关系到新疆的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到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更关系到祖国边防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因此,党中央和新疆各级领导历来重视新疆的民族团结事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的民族团结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观的指导下,得以全面贯彻实施,并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民族团结日益巩固和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进行,既为新疆民族团结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又使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还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因此,当前形势下,探究新疆民族团结的理论基础,回顾新疆民族团结的实践历程,系统地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进一步做好我们新时期民族团结工作,维护边疆稳定,加快新疆乃至全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理论角度出发,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观是新疆民族团结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后被列宁、斯大林加以发展。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三代领导集体,结合不同时期的中国多民族的具体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观,使之成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也为我们新疆进行民族团结的具体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阐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民族团结工作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观指导下的具体实践。这一部分分三个时期展开论述:(一)1949年至1957年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党中央和新疆政府把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观具体运用到新疆实践,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消除民族隔阂、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少数民族统一战线和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和措施,并取得了很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使民族团结不断巩固和发展。(二)1958年至1976年新疆民族团结工作曲折发展时 <WP=3> 期。这一时期,由于指导思想的偏差,以“阶级斗争为纲”,在实践中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致使新疆民族团结工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后来由于多次检查、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开展“一个祖国、一条道路、一个领导”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仍有一定的发展。(三)1976年至今民族团结工作的恢复和发展时期。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的指导下,新疆进行了平反冤假错案、恢复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持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落实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支持兵团的发展壮大、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展反分裂斗争等一系列具体的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使民族团结日趋巩固和发展。 第三部分:21世纪新疆民族团结面临的形势与对策思考。首先,论述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一方面给新疆民族团结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又使之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在经济利益、民族政策、人口互动、民族意识、宗教问题、民族教育诸方面出现的问题不断增多,以及“东突”势力加紧对新疆的渗透与颠覆。其次,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新世纪新阶段加强民族团结的应对措施: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妥善地处理好涉及民族关系的各类矛盾、提高对民族分裂主义的认识和打击力度、加快全面建设新疆小康社会的步伐、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素质以及重视和加强区情社情的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尽管还存在着诸多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但随着各民族之间交往的日益密切、新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以及各民族反分裂斗争的伟大胜利,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和对祖国的向心力将会进一步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大团结将更加巩固和发展。

外部链接: 访问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