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资源

广西民族自治县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施现状研究 ————以L县为个案

民族: 未关联民族

作者: 柏振籴

关键词: 广西民族自治县;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社区教育

学位层次: 硕士

学科专业: 民族教育

出版机构: 广西师范大学

文件数量: 0

文件大小:

出版日期: 2022年6月1日

收录日期: 2023年10月8日

类型:

来源:

摘要: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祖国繁荣统一的必要举措,是各民族同胞安身立命的希望所在和力量所在。L县在物理空间上汇集了壮族、苗族、瑶族、哈尼族等多个民族,在精神空间上自然嵌入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各民族在长期的交流交往交融中形成了互帮互助,和谐共生的文化氛围。2013年L县成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基地。L县社区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过程中,秉持不同民族同胞共同发展的理念,不断优化工作方法,积累了诸多经验,荣获了优秀学习型党支部荣誉、优秀培训单位、普法先进村屯、国际阅读协会扫盲大奖、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文明卫生村屯奖、传承民俗文化活动奖、诗词山歌先进组织奖等多项荣誉。这种良好局面的生成,得益于L县社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各项有效措施。因此,对L县社区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现况进行研究,总结其工作经验,对于推动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深入开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研究基于“考察现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优化策略”的逻辑思路,运用文献法和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L县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施现状进行调研。调查内容涉及L县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施目标、实施管理、实施主体、实施内容与方法、实施评价等诸多方面。考察发现,L县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施目标明确,建立了县—乡—村环环相扣的三级社区工作管理机制,利用社区培训专家、非遗传承人、退休教师、志愿者等多种人力资源,以学习党的民族政策、教授农业技术、传授红瑶刺绣非遗技艺等为载体,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站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视角审视,L县社区通过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传承和弘扬了不同民族的非遗文化,培养了一批非遗传承人,推动了不同社区居民共同走向致富之路,增强了社区各民族同胞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了社区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成效确实显著,但同时也存在着些许问题:首先,评价机制尚不健全,缺乏对县—乡—村三级社区工作管理机制的评价;其次,师资队伍水平层次不齐;最后,社区中的学校教育资源未能有效融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水平和力度。鉴于此,L县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需要在评价机制、师资队伍、培训内容、社区合作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具体而言,第一,完善县—乡—村三级评价机制。从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时间和等级划分等方面制定详细的评价体系;第二,分类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根据退休教师、兼职教师和志愿者教师、农村能工巧匠和非遗传承人三类师资的水平问题,分别提出更新知识结构、完善继续教育、鼓励再教育、解决岗位编制、提高收入丰富教育教学知识等具体解决方法;第三,拓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培训内容的范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培训内容不能局限于各种技术的传授,应该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理论知识、民族文化知识、富民政策等时代呼唤有机结合,提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政治站位;第四,加强社区与学校的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智慧资源、人力资源,促进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深化发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新时代各民族共同发展的诉求。L县社区遵循党和国家关于民族政策的价值引领,根据县情不断完善工作部署,以为各民族同胞谋福祉为中心,久久为功、善作善成,赋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

外部链接: 访问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