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资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关系史研究

民族: 未关联民族

作者: 周竞红

关键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关系史

学位层次: 博士

学科专业: 中国民族史

出版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文件数量: 0

文件大小:

出版日期: 2002年4月15日

收录日期: 2023年10月8日

类型:

来源:

摘要: 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在中国这样的统一多民族国家里有着其特定的发展轨迹。中华人民共和国50年来的民族关系发展继承了原有民族关系历史基础,并在全新的政治、经济基础之上发展为新型民族关系,即平等、团结、互助成为新型民族关系发展的总体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过程,中国共产党和其领导的政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民族平等、团结、互助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同时也犯过重大的错误。本文围绕这一主题对50年来平等、团结、互助型民族关系的构建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试图对这一过程进行一个总结。 全文共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言。说明相关概念和历史分期。 第二部分对新型民族关系初步构建历程的研究。平等、团结、互助型民族关系的构建是在全面建立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新秩序条件下进行的。政府全面承担起调节民族关系的责任,并变革了社会的整体结构,使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实现成为可能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第三部分对新型民族关系初步构建过程中受到“左”的影响的研究。在初步构建民族关系过程中,民族关系的调节就受到了“左”倾冒进的影响,特别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以后,这种冒进更为明显,虽然60年代初党和政府试图纠正这一偏向,可是这种纠正未能彻底实现,使新型民族关系发展受到损失。在推动民族关系发展方面的冒进与当时中央政府总体社会发展目标的冒进相关联,是社会发展总体冒进从根本上影响了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 第四部分对“文化大革命”期间新型民族关系发展的全面逆转进行研究。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一方面民族关系政府调节的整体框架被全面抛弃,民族矛盾被淡化在社会矛盾和冲突之下,从而积淀下来:另一方面,由于普通百姓生活与社会政治相对剥离状态,人口的流动和共同生产和劳动,使不同民族成员间日常的交往得以增进。这一时期新型民族关系总体上来说未取得显著进展,反而造成了不同民族间新的矛盾和隔阂。 第五部分对新型民族关系再调整的研究。“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使中国社会各种关系都得到了再调整。正是这一条件下,民族关系也得以调整,特别是民族政策的全面恢复和发展,使民族关系的调整获得了良好的条件,在调整中新型民族关系得以发展。 第六部分对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国际国内新环境下的新型民族关系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国际社会冷战格局的结束和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的兴起,国内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使新型民族关系处在一个新的环境之下,呈现出新的特点。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落实,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新型民族关系呈现出平稳的发展趋势。

外部链接: 访问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