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资源

中国西南地区民族关系基础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

民族: 未关联民族

作者: 蒋立松

关键词: 民族关系; 西南; 影响因素; 基础结构

学位层次: 博士

学科专业: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出版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

文件数量: 0

文件大小:

出版日期: 2004年5月1日

收录日期: 2023年10月8日

类型:

来源:

摘要: 本论文旨在分析中国西南地区民族关系的基础性结构和影响西南地区民族关系的基础性因素。作者提出这一选题的构思主要是受到金炳镐教授的《民族理论通论》一书的启发而逐渐形成的。在这本书中,金炳镐教授指出了“我国学术界对我国分地区的社会发展的具体研究不够,特别是民族问题方面的亚宏观研究不够”。基于这种理解,作者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西南地区的民族问题的亚宏观研究上。本论文的选题就是遵循这种亚宏观的研究思路而提出的。 在论文的研究中,笔者力图将影响西南地区民族关系的基础性因素放在西南地区民族关系的基础性结构中加以理解。论文包括五章。第一章在介绍了相关研究的成果的同时,提出了研究影响西南地区民族关系的切入点是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结构。第二章则重点介绍了西南地区民族关系主体结构的若干特点,提出了西南地区民族关系的三重结构观点。笔者认为,西南地区民族关系主体结构包含了西南地区民族社会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西南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汉民族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第三、第四、第五三章则主要具体分析在这种三重结构中,影响西南地区民族关系的若干具体的、基础性的因素。第三章主要讨论了自然条件对于西南地区民族关系的包括了分布格局、住居形式,以及由自然环境派生出的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等等,同时也探讨了在多元文化背景中主流文化对于西南地区民族关系的影响。笔者认为,由于西南地区多样性的自然环境和多样性的各民族的生计方式的影响,西南地区客观上形成了多元的民族关系,不同民族之间的社会交往存在着客观需求。在多元的民族关系中存在主流文化。第四章则主要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国家权力与西南地区民族社会之间的互动,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是如何影响和制约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的。笔者的基本观点是,不同时期的民族政策是影响西南地区民族关系的重要的和基础性的因素。不同时期的民族政策,从历史过程来看,既有一脉相承的共性,也因时代不同而具有差异性和本质区别。从历史结果上看,不同时期在西南地区实施的民族政策,其影响和效果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促进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进而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其二,历史上的民族政策带有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内容,因而使得历史上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十分纷繁复杂。西南地区民族关系的彻底改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体系的完善的结果,并最终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第五章则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西南地区民族关系有可能发生的变动趋势,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调适民族关系的若干政策建议。 笔者在论文中,除了对影响西南地区民族关系的因素进行正面的分析之外,也有针对性地反思了一些当前学术界的理论和观点。如在第三章中笔者反思了文化相对主义的基本理论,在第四章中也对民族和族群概念的各自主张和基本观点进行了辨析。这些也许是本论文中理论性比较强的部分。 在写作的方法上,笔者力图体现两个方面的结合。一是历时性研究和共时性研究的结合。在论文中,笔者力图将具体的问题放在长时段的历史中进行考察。例如对于民族识别问题,笔者没有局限于将民族识别仅仅理解为新中国为了落实民族政策而采取的民族名称的辨别。而是将民族的分类、辨别放在中国历史中进 行理解,从而阐明了在中国民族的分类、辨别与中国传统的“天下”思想之间的 联系。一是注意进行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研究的结合。在论文的研究中, 笔者力图将普遍性的规律、区域性的特点,以及社区个案进行结合研究,从而力 图使论文既具有宏观理论的指导,也有微观个案的支撑。例如在探讨汉民族与西 南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中,笔者不仅将汉民族在西南民族关系中的作用进行了历 史性的总结性的描述,也利用了贵州“屯堡人”的个案分析,进一步探讨了汉民 族在西南民族关系结构中的地位、特点、意义。

外部链接: 访问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