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资源

北宋夔州路的民族关系及民族地区的发展

民族: 未关联民族

作者: 袁鑫

关键词: 夔州路; 民族关系; 羁縻制度; 夔州路义军; 民族地区的发展

学位层次: 硕士

学科专业: 专门史

出版机构: 重庆师范大学

文件数量: 0

文件大小:

出版日期: 2009年3月1日

收录日期: 2023年10月8日

类型:

来源:

摘要: 北宋时期,在地处西南的夔州路地区,存在着多种族源不一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于夔州路的渝州、忠州、涪州、夔州、黔州、施州、梁山军、南平军等正州均有分布,特别是在黔州、施州所管辖的广大羁縻州之内,存在着众多的少数民族。 北宋朝廷认为这些少数民族所居住的地为“不毛之地”,人为“梗化之氓”,得之无益,而“树其酋长,使自镇抚,始终蛮夷遇之,斯计之得也”①。秉承这一理念,宋廷在夔州路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制度,设置羁縻州,任命少数民族首领为羁縻州的各级官员,授予他们花样繁多的各种职名,并按照少数民族的习惯,允许世袭。同时,宋廷还接受少数民族的朝贡,并对朝贡施以丰厚的赏赐,以达到维持与少数民族的政治联系的目的。为保持边疆安定,宋廷注意选任合适的官员任职边地州县,其选人标准就是“不邀功、不生事,以安静为胜”和“谙山川道路、民间情状”。夷汉杂处,自然会有矛盾产生,宋廷也注意以怀柔政策处理夷汉冲突,依靠少数民族自己的法律和誓约来约束少数民族。在面临少数民族对边地的侵扰时,北宋朝廷的表现也可谓较为理性,往往要求明辨是非,然后才采取相应措施。之所以采取这种态度,是因为少数民族的侵扰主要是出于经济利益驱使和北宋朝廷认为边地官员也有责任。面临少数民族之间和内部的矛盾,宋廷大多居于“和断”之位置,并注意以“夷法”处理少数民族内部的民事、刑事纠纷。 宋廷在夔州路建立属于乡兵之一种的夔州路义军。义军主要由少数民族组成,编制、人数有规定,并可以适时扩大招募。义军设置有各级官职层层节制,可领有俸禄和赏赐,同时需要从事农业生产,并有升迁制度,在立功之后,可以迁转或获得更多的赏赐。夔州路义军补充了北宋官军之不足,“分隶边寨,习山川道路,遇蛮入冦,遣使袭讨”②,承礎舜蟛糠值木轮霸稹R寰谄蕉ㄙ缰萋纺诓可偈?民族叛乱战争中,屡建奇功,并被多次招募动员往外地作战和守备,还曾往交趾作战。 夔州路夷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经济联系与往来,表现在官方为主导的贡赐贸易和边境互市贸易,北宋朝廷能根据少数民族的需要与他们进行盐、铜等物资的贸易。 随着少数民族与北宋的联系的不断加强,原本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出现明显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地区汉化的加强和原本的羁縻之地被纳入中央王朝的直接统治。一些在夔州路任职的官员士大夫在此兴办教育,并倡导医药,汉化得到加强。在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联系加强的前提下,一些原属羁縻州的地区被纳入朝廷直接管理。

外部链接: 访问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