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探析
民族: 未关联民族
作者: 刘卫春
关键词: 民族关系; 和谐发展; 影响因素; 对策
学位层次: 硕士
学科专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出版机构: 吉林大学
文件数量: 0
文件大小:
出版日期: 2011年4月1日
收录日期: 2023年10月8日
类型:
来源:
摘要: 我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是我国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指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发展道路,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和有利条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发展和谐民族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和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本文提出关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概念,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关系发展取得成就,深入分析了影响我国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不利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对选题的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主要的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本文试图通过在学习、借鉴、研究前人的学术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当前我国民族关系和谐发展面临的问题,勾勒出新形势下我国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趋势,通过对存在的问题的分析论证,总结出促进我国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几点对策,希冀对我国民族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参考。虽然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民族关系进行了广泛研究,但研究相对泛化,没有形成系统的观点。本文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际指导意义。 第二部分对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释。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是指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各民族的民族权利公平、合理分配,民族利益同等、公允的享有,民族发展机遇的均等发展,且发展条件同等、发展结果基本相同的一种民族关系状态。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基本特征:一是各民族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统一;二是各民族坚持社会主义四项基本原则的政治方向;三是各民族坚持共同繁荣的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是中国传统和谐文化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民族和谐发展理论。 第三部分对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梳理,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关系发展的进程和民族关系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经历了初步形成、遭遇挫折、恢复发展三个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关系发展取得成就的原因。从对民族关系发展现状中总结出影响我国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若干因素。 第四部分为促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对策,文章提出了坚决贯彻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调整经济发展布局、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培养民族地区干部、加强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地区的领导;妥善处理民族宗教的问题;坚持文化多样原则,促进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等几个方面的对策,进一步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外的复杂、多变的各种原因的影响,使得我们在实现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和谐过程中,不断面对各种新问题、新形势、新挑战。因此,建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和谐,将长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外部链接: 访问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