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资源

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

民族: 未关联民族

作者: 索艳

关键词: 大学生;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位层次: 硕士

学科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

出版机构: 东北师范大学

文件数量: 0

文件大小:

出版日期: 2019年5月1日

收录日期: 2023年10月8日

类型:

来源:

摘要: 2014年以来,习近平多次在重要的场合和会议中,提出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随后在学术界引起了一股相关的研究热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情,决定了处理民族关系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处理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新思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含丰富的民族理论、共同体思想以及正确的价值观,能更好的指导实践。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大学生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使命,而经济全球化、错误思潮、西方多元文化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因此,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迫在眉睫。本文运用文献阅读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以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出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研究背景,归纳和整理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民族观、共同体理论和民族共同体思想,丰富了理论来源;通过研读和梳理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文献,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通过问卷发放的方式,对部分在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现状进行调研。全文结构分为引言和正文五部分:首先,中华民族共同体包含中华大地上五十六个民族在内,集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于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蕴着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归属意识、发展意识和责任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逐渐加深的过程中,具备了稳定性、凝聚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以马克思民族观、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为理论基础,研究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抵御敌对思想和错误思潮的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还有利于各族人民加深“五个认同”的程度、加强各族人民交流交往交融的凝聚力。其次,中华民族共同体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表明,在生产力的发展、外敌入侵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经历了自身的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中国史前文明早已存在多元共生迹象——古代孕育阶段——近代形成阶段——当代发展这四个阶段。再次,从部分高校中,抽取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对其培育现状进行分析得出:一方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形成,同时还在逐渐增强,并且愿意主动了解其他民族文化、同其他民族交流,民族团结得到了巩固。另一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大学生整体的情感认同比较淡薄,归属意识不强烈,责任意识有待提高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究其原因有:高校民族共同体教育不足和缺失;民族区域发展不平衡;错误思潮的误导和文化多元的冲击。最后,为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针对当代大学生培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融入民族观教育;开发利用学校的培育资源,如:举办“加强民族融合”的校园文化活动、利用好校园网络平台等;党和国家积极宣传,构建良好的培育环境;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缩小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最终,通过各方努力,增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

外部链接: 访问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