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资源

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 ——以黑龙江省部分高校为例

民族: 未关联民族

作者: 王欣星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 中华民族共同体; 共同体意识; 培育策略

学位层次: 硕士

学科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

出版机构: 东北农业大学

文件数量: 0

文件大小:

出版日期: 2020年6月1日

收录日期: 2023年10月8日

类型:

来源:

摘要: 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有生力量。我国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共同奋斗创造了中华民族光辉璀璨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没有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振兴。因而,维护国家安定和民族团结,既是国家大事,也是每个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全球化的影响也逐渐渗透到我国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民族团结意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不仅能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提高大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更能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既能够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理论的科学性,彰显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价值,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又能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大学生坚定文化认同和民族团结意识提供依据,为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寻求有效途径。选题以黑龙江省具有代表性的高校调研数据为依托展开研究。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现状来看,目前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面临着部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重视不够、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体系不够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社会环境复杂等问题,这些问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大学生理性认识有待加强、主动学习意识不强、使命担当意识不足等自身因素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造成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内容不够丰富、可利用的资源不足以及教育方法实效性不强等学校因素也会影响到培育的效果。此外,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及民族文化信仰的差异、西方社会思潮以及网络多元化的信息等社会环境因素同样也给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带来了不良影响。据此,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策略从内容、途径、团队和环境四个方面着手。首先,加强大学生认同意识、国家责任意识、民族团结意识、共建共享意识培育,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内容;其次,利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作同行、课外实践实习实训和各类思政教育平台,开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途径;再次,打造民族素养过硬的教师队伍、高质量的辅导员队伍、有带动作用的学生组织,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团队;最后,从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净化网络环境入手,优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环境。增强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应对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复杂国际形势的需要,是实现国家繁荣和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高校实现其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和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对于加强大学生认同意识、责任意识等具有重要作用。各民族大学生在平等交流中,增进“五个认同”,共同促进国家的繁荣兴旺,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外部链接: 访问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