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资源

西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思政资源和路径研究

民族: 未关联民族

作者: 马静

关键词: 西藏高校;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课程思政; 实现路径

学位层次: 硕士

学科专业: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出版机构: 西藏大学

文件数量: 0

文件大小:

出版日期: 2021年5月21日

收录日期: 2023年10月8日

类型:

来源: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和会议中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大团结之根本,也是国家统一的基石,民族精神之脊梁。青少年需要精心的引导与栽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仅仅靠思政课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本论文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思政资源。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不是增开一门课,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与观点方法的指导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所有高校,所有专业中推进课程思政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本论文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分析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呈现的具体体现;归纳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和梳理了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发展;西藏高校思政课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成功实践;进一步重点分析了七大学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分析,结合学科特色,挖掘学科蕴含的人文精神,选取贴近同学实际生活的西藏故事、人物典型等教学资源。研究表明,西藏的课程思政资源教育资源极其丰富,但由于西藏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较短,特殊的地理位置难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专业教师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深入等原因,导致课程思政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困难。本论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56个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中华民族并非一般意义的民族,中华民族是若干民族在相互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多层意义既包含了一个大家庭中的家庭成员,各家庭成员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也包括了一个大家庭的国家角色,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担当,以“中华民族”这样一个整体出现,“中华民族”不是简单的各民族相加组成,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本论文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详细具体化为:政治认同、文化认同、爱国主义、家国情怀、工匠精神、民族团结等方面进行具体阐释。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发展分别论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理论观点、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理论观点、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理论观点、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观点、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发展。西藏高校思政教育的特色课马克思主义“五观”、“两论”以及第二课堂,西藏高校开展的“四讲四爱”主题实践活动对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积极的助推作用。本论文重点深入分析了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这七大学科就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思政资源。在西藏高校,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同向而行,思政课是显性教育;课程思政更侧重隐性教育,也可采用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本论文分别从管理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分析如下:一、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应抓好顶层设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放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做好课程思政工作,抓好顶层设计。加大对课程思政的资金投入;组建专家团队,行政各高校应充分运用现有资源,整合专家教授团队形成合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形成系列有影响力的品牌课程,起示范引领作用。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优化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方式。二、教师层面。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学习本学科更深的知识、了解该领域前沿知识,还应该加强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通过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坚持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指导学习和工作。专业课教师要打破传统思维,深挖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专业课程与德育的双重考核。三、学生层面。学生要注重“内因”的作用和加强实践。学生要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鸿鹄之志,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自身终身奋斗的目标。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领悟理论。四、社会层面。全社会要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净化网络空间,重视家庭对德育教育的影响作用。本文的研究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能查询的资料尚少,本文挖掘的课程思政资源还不够深入。课程思政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如何利用课程思政教育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需要更多的学者进行深入的研究。

外部链接: 访问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