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资源

中华民族共同体语境下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地方课程建构研究

民族: 未关联民族

作者: 李明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地区; 教师教育; 地方性知识; 地方课程

学位层次: 博士

学科专业: 民族教育学

出版机构: 西南大学

文件数量: 0

文件大小:

出版日期: 2021年11月14日

收录日期: 2023年10月8日

类型:

来源:

摘要: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基于中华民族团结统一与各民族特色发展的需要,少数民族教育包括教师教育被赋予国民性之本质属性与民族性之特殊属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性、多样性特质在交融中共同熔铸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同一性与国民性本质。本研究恪守“为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教师”的基本前提,以“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地方课程培养服务于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教师”,促进我国教师教育多样化与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内涵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语境下,开发与整合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建构教师教育地方课程,是在铸牢民族地区教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和方向下培育其中华民族团结统一教育信念、多元一体教育能力与多民族文化知识,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培养“靠得住、下得去、用得上、教得好”的教师,进而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公共事业发展的现实与长远需要。作为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是少数民族传统教育的知识“基础”,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与主流文化知识、外来知识之间具有不置可否的互惠性与融通性。无论是站在知识观念的视角,还是基于知识类型的立场,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对于民族地区师资培养皆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与课程资源价值。深度挖掘和科学整合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建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教师教育地方课程,具有深刻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基础与后现代知识论基础。研究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语境下,建构教师教育地方课程,首先必须以培育民族地区教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和方向,对标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及《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园、中小学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专业信念的一般性要求;其次,必须结合课程理论与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与中华民族团结统一教育实践的多重需要,从学科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三个维度建构立体化、系统化、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地方课程体系。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受国际多元文化教育与多元文化教师教育思潮影响,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已开始进行特色化、内涵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部分教师教育院校将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纳入教师教育课程,注重培育民族地区教师、“准”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理念;部分院校在体育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等教师教育专业纳入少数民族文化课程,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民族地区部分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体现出多样性与地方性特征。整体而言,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地方课程仍处于相对缺失或绝对缺失的状态。在学科课程方面,首先,民族地区教师教育院校缺乏民族教育教学理论学科,如民族教育学、文化心理学与民族科学等课程;其次,缺乏对现有乡土教材的科学选择与有效利用;再次,教师教育专业现有地方课程普遍存在重体育与艺术移植、轻科学与价值阐释等问题。在实践课程方面,首先,民族地区教师教育院校缺乏与区域幼儿园、中小学校的深度联系与合作,使教育实习、教育见习、观摩、锻炼等教育实践疏离民族基础教育场域;其次,教育实践课程忽视民族学生家庭调研;再次,教育实践课程与民族社区活动脱离。在作为隐性课程的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首先,民族地区教师教育院校校园建筑风格整体呈现出极强的主流文化与现代性风格,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元素稀缺;其次,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形神分离,缺乏对民族文艺活动的意义诠释与创造性再诠释,使其陷入“文化作秀”的局面;再次,在校园文化宣传、板报设计、数字校园建设等方面亦体现出极强的主流文化与现代性取向,缺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阐释与融合。针对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地方课程缺失的现实问题,研究认为,其是诸多主客观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具体而言,诱发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地方课程缺失的客观因素有:一、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现代化与地方化之张力化解失策。其具体表现为教育现代性与教育传统性在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培养目标上的非此即彼与课程知识选择上的顾此失彼。二、民族地区城镇化异化进程中地方性知识失效失信。其具体表现为传统物理空间、文化空间与心理空间变迁中地方性知识的绝对缺失或相对缺失、地方性知识的“灵韵”消逝与认同缺失等问题。诱发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地方课程缺失的主观因素有:一、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地区教师教育主体性缺失。其具体表现为课程文化自觉缺失与内源发展观念缺乏等。二、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不可规避的局限性。其具体表现为现代知识透视下地方性知识的非科学性及其缄默性、零散性特征,以及部分地方性知识与宗教的紧密联系等。基于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现代化与铸牢新时代教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需要,研究认为,开发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建构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地方课程,必须从宏观理念层面、中观制度层面与微观技术层面进行变革并提供相应支持。在宏观理念层面,首先,必须强化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的主体性,体现为在铸牢民族地区教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提下树立多元文化教师教育意识,建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师教育范式,提高民族地区教师教育课程文化自觉;其次,必须恪守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地方课程的社会主义本质,坚持地方课程建构的方向性、科学性、发展性相统一。在中观制度层面,首先,必须健全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地方课程开发保障机制,体现为优化地方课程建构的经济资源,明确地方课程建构的权责划分,加强地方课程监督评价;其次,必须推动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地方课程区域化建构,体现为树立地方课程建构区域化观念,加强区域地方课程建构主体间的协同合作,建立地方课程区域评价反馈机制。在微观技术层面,首先,必须加强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地方课程数字化建构,体现为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地方课程资源,加强现有地方课程的数字转化,构建地方课程数字共享平台;其次,必须深化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地方课程系统化建构,体现为将具有缄默特征的地方性知识做显性化处理、将显性知识进行学科整合,以建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学科课程;加强与民族社区、学生家庭以及民族地区幼儿园、中小学校的深度联系与合作,建构走向民族生活世界的教育实践课程;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充分融入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元素,建构多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的隐性课程。中华民族共同体语境下,开发与整合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建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师教育地方课程,是促进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特色化、内涵式发展与有效化解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国民性、同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张力,以“各美其美、美其所美”的民族教师教育范式,构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为民族地区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民族文化知识、多元一体教育能力、中华民族团结统一教育信念的教师,进而推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公共事业全面振兴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效举措和长效机制。在当前我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与师范专业认证标准高度统一的情境下,学界尚缺乏对民族地区教师多民族文化知识、多元一体教育能力、中华民族团结统一教育信念的科学评价与达成计算,因而开发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建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教师教育地方课程,促进我国教师教育多样化、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内涵发展与铸牢民族地区教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机统一,仍需更加成熟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理论体系与更加科学的民族教师教育实践探索为指导和参照。

外部链接: 访问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