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资源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民族: 未关联民族

作者: 周鹏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命运共同体; 理论; 实践

学位层次: 博士

学科专业: 统一战线学

出版机构: 山东大学

文件数量: 0

文件大小:

出版日期: 2022年3月5日

收录日期: 2023年10月8日

类型:

来源:

摘要: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我国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不断深化和“两个一百年”交汇期增进民族间共同性的需要,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重大原创性命题,要求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从而推动各民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奋斗。因此,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一主题,本文使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按照从理论到实践的思路,开展了整体性研究——首先陈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提出的必要性及意义,其次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内容体系,再次梳理了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遇到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分导言、主体四章及结语六大部分,主要内容阐述如下:第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基础和现实背景,同时,这一理论也是百年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问题的实践需要催生的产物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历史基础在于:中华各民族有着数千年的互动交流,中华民族是一个已经存续数千年的民族实体,历经自在-自觉-自强的发展状态;其现实背景在于:从内部环境说,现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各民族交流更加密切,情感更加融合;从外部环境说,值此“两个一百年”交汇期,面临世界范围内第三波民族主义的泛滥和国外敌对势力的干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时代主题的变化和具体社会环境的发展,制定了不同时期民族工作的具体目标,提出了不同时期的民族理论方针政策,推动我国的民族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导向在于引领各族人民共求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建设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导向在于废除民族内部、民族之间的剥削压迫关系,确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民族繁荣和社会改革;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导向在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导向在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共同奋斗。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理论的重大意义表现在:揭示了新时代背景下民族问题和社会总问题的辩证关系,深化了对民族间共同性与差异性关系的认识,是中国共产党凝聚各民族情感的最新阐述,指引了中华民族的一体化方向,为世界其他国家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启示。第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内容体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观、“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五个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主要组成。“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这四个组成中占据主要位置——强调了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属性,明确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提出了更高更深层次的精神层面的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有着双重功能: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功能和凝聚各民族成一体的功能。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目标是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具体表现为:政治上,铸牢各民族共促国家安定发展的政治共同体意识,促使各族群众将国家认同放在价值认同排序的第一位,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经济上,铸牢各民族共享发展成果的经济共同体意识,实现各族群众的共同富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上,铸牢各民族共居共建祖国的社会共同体意识,让每个民族成员认识到各民族都是国家的主人,享有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并被充分尊重的权利,在每一块土地上都享有平等的居住权、开发权、管理权以及根据等价交换原则而进行的被其他人服务的权利;文化上,铸牢各民族共传中华文化的文化共同体意识,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第三,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遇到的问题。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面临的问题表现在:在政治共同体建设方面,受第三波民族主义浪潮影响,在西方敌对势力的干预下,我国某些地区的民族分裂活动仍未完全消弭,同时,在现代化进程中,在利益分化和网络隐匿性的影响下,一些民族成员的认同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迷失,出现了向低一层次民族身份认同回归的迹象。在经济共同体建设方面,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相对滞后。在社会共同体建设方面,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依然存在、社会上的区别性待遇造成的民族成员间的认知偏差,导致一部分民族成员不将其他人视为祖国平等的主人。在文化共同体建设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亟需进一步保护和传承、窄化中华文化等问题依然存在。此外,社会上,“主体民族论”“跨境民族论”“民族自治论”等话语误导着一些社会成员的民族认知,成为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消极因素。第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对策建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需要处理好民族成员个体与群体的利益协调关系、民族间共同性与差异性的辩证关系、政治一体与文化多元的互动关系。在平衡好这三对关系的基础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主要路径在于:加强国家认同建设——坚决打击民族分裂势力、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适度调整以民族身份为依据的政策安排、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利于中华民族一体化发展的话语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此同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加强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充分发挥爱国统一战线法宝作用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保障。此外,加强国际反恐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能为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创造一种安定和谐的外部环境,也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保障。总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就是要在尊重民族间差异性的基础上不断增进民族间的共同性,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随着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不断发展,在中华各民族守望相助的历史传承中,因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必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必将成为各民族在其中不断发展壮大的更为强大的命运共同体。

外部链接: 访问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