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资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 ——以通辽第五中学为例

民族: 未关联民族

作者: 单思琦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认同; 中学历史教学; 通辽第五中学

学位层次: 硕士

学科专业: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出版机构: 西南大学

文件数量: 0

文件大小:

出版日期: 2022年4月3日

收录日期: 2023年10月8日

类型:

来源:

摘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切实保障,基于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张,明确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深远意义,多次强调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而青少年正处于民族意识的觉醒时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想,但价值观念还未彻底形成,因此对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与正确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教育是培养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历史课程则是培养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据此笔者采取文献整理分析、问卷调查分析与访谈对话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培养这一问题,研究获得了以下主要结论:首先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与整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进行了基本整理与界定,即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这一共同身份属性的认可、对于共同历史情感的记忆以及维护共同利益的实践意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历史课程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方面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要求以及教材内容设计优势,为本文奠定理论基础。以此为前提,笔者通过对通辽第五中学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以及对历史教师进行访问的方式,了解当前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一、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整体呈良好态势,但存在对内涵的深入理解不足以及行为意愿缺失的问题;二、存在少数质疑和抵触现象;三、学校教育培养流于形式,学生参与度较低;四、历史教学中资源挖掘不足、教学方法单一,并且缺乏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历史课程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方面的优势,笔者制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培育策略:首先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整体导向,因此在教学准备工作中要注意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融入课程设计;其次要深入挖掘各类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资源与课外资源,在多样化的历史资源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观;另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参与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实课堂内外,以更加具有交互性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后,科学合理的教学测量与评价,是落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致力于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落在实处。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及策略规划,希望为提升中学历史教学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实效性提供一些思路,以此强化家国情怀素养,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外部链接: 访问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