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资源

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

民族: 未关联民族

作者: 米日扎提·多力昆江

关键词: 新时代; 少数民族大学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培育

学位层次: 硕士

学科专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

出版机构: 江南大学

文件数量: 0

文件大小:

出版日期: 2022年6月1日

收录日期: 2023年10月8日

类型:

来源: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实现各民族团结进取、共同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断加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中的关键性作用。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推动实现各民族团结共荣的重要力量,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不断走向深入,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项重要的任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本质上来讲,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积极评价和高度认同。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实际上就是教育引导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的现实感知,不断树立对中华民族利益共同体的正确认识,不断坚定对文化共同体的深刻认同,以及不断提升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自觉担当。这一意识的培育对民族团结基础上的国家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当前培育实践呈现出良好态势,但同时也面临着学生自身定位不准确不明晰、高校培育工作缺乏顶层设计、家庭教育功能缺失、社会教育缺乏优质资源支持等现实困境。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站位不高、高校培育缺乏系统性思维、学生家长思想认识水平有限和社会资源挖掘利用的缺乏。深入开展高校培育实践,保证培育工作落到实处,就必须坚持以培养德才兼备、自信自强、致力于民族团结发展的时代新人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目标;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宽严相济、统筹协作的培育原则;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教育作为培育的主要内容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担当意识、高校铸魂育人责任意识、少数民族家庭优良家风建设意识以及社会教育资源共享意识,加强培育主体的自觉性;通过建设团结和谐高校、营造温暖有爱家庭氛围、构建稳定繁荣社会、共创风朗气清网络空间,为培育实践创造良好环境;不断完善组织领导责任机制,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打造专业化、高素质教师队伍,落实高校育人责任,助推高校形成培育长效机制,切实为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做出应有贡献。

外部链接: 访问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