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资源

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

民族: 未关联民族

作者: 王春雪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课程思政;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位层次: 硕士

学科专业: 学科教学(历史)(专业学位)

出版机构: 聊城大学

文件数量: 0

文件大小:

出版日期: 2022年6月1日

收录日期: 2023年10月8日

类型:

来源:

摘要: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逐渐形成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倘若一个国家和民族缺乏认同意识和认同观念,那么这个国家和民族必然会成为一盘散沙,四分五裂。青少年作为中国梦的实践者,是国家兴旺发达推动民族团结的主力军,而我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离不开具有国家和民族认同感的青少年,高中阶段恰好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民族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对高中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已经至关重要。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课程思政理念,教育部也在2022年的工作要点中指出:“中小学的道德教育以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工作。”这就要求学校在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落实课程思政理念。随后,在中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成为社会普遍讨论的话题和研究方向。历史学科具有其特殊性,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意识到历史课堂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个重要渠道。但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许多教师还是会采用举办活动的方式来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本末倒置,脱离了课堂,脱离了教材,那么如何从历史教材角度去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要把对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落实于每一节历史课中,紧抓历史教材,讲好民族团结故事、挖掘乡土资源、打破学科壁垒、开展实践教学、完善评价标准,以此来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学生内心深处生根发芽。

外部链接: 访问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