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南宁市X小学的调查
民族: 未关联民族
作者: 马小婷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小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提升策略
学位层次: 硕士
学科专业: 民族教育学
出版机构: 广西民族大学
文件数量: 0
文件大小:
出版日期: 2021年5月1日
收录日期: 2023年10月8日
类型:
来源:
摘要: 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核心议题引起社会和学界的广泛热议:一是从多语境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二是从多学科摸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路径。然而,在面临全球复杂态势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机遇与挑战时,我们不仅要从民族学和政治化话语体系研究如何铸牢意识并建设实体,同时要建构属于“教育学”的话语体系,实现受教育者自觉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教育目标。学校场域直接对各族青少年的心理、行为和情感产生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与铸牢离不开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一项教育活动,学校应回归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共同属性,一是明确教育的三类主体内容:通过形塑各族学生的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基因以及政治认同,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中华历史观、文化观和民族观;二是遵循特殊的教育原则,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国家意识形态、文化意识生态、个人意识心态三者的互通关联。作为一个社会空间,学校同时具有社会性、空间性和教育性的特质,根据教育内容和原则导向,以空间社会学的“三维空间”结构考察X小学校园环境建设、三级课程实施和实践活动开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情况,总结其“空间化”学校教育的特色经验,并针对教育象征符号、知识信号和表层体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的现存不足提出实践反思与改进方法。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践活动应体现在落实、落小、落细之处。为回应理论的建构体系和内涵的深化,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从三方面思考:一是优化学校环境布局,以元素符号和象征标识为物质载体,通过拓宽学校空间界域挖掘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隐性教育资源;二是合理实施三级课程,以教材文本和校本课程为知识载体,通过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显性知识意义;三是深入开展实践活动,以师生交往交流深化情感交融和民族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外部链接: 访问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