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资源

文化认同与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民族: 未关联民族

作者: 马全勇

关键词: 大学生; 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位层次: 硕士

学科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

出版机构: 中南民族大学

文件数量: 0

文件大小:

出版日期: 2021年5月1日

收录日期: 2023年10月8日

类型:

来源: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民族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要“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的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1)近年来,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方兴未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培育大学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现实需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核心要素。曼纽尔·卡斯特认为:“关于认同,当它指涉的是社会行动者之时,我认为它是在文化物质或相关的整套文化物质的基础上建构意义的过程,而这些文化物质是在诸意的来源中占有优先位置的。”(2)沃特森也认为:“文化…不论它有何不足,它依然令人感动地和怀旧地与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紧紧相连,它直指一个个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在中华民族历史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民族文化的交融荟萃,铸就了今天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应该是对构成该共同体的文化的认同,换言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应从文化认同着手。如果抛开文化认同来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会无的放矢。对现代民族国家而言,文化认同不是一种模糊的、无法言说的情感,而是国家建构之基,民族延续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本文从文化认同视角出发,以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研究对象,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参照物,基于问卷调查检视当前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以文化认同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导论:主要阐明了研究缘起及意义,对“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两个基本概念做了界定,对国内外关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认同”等相关研究做了梳理与评析,简单介绍了研究的思路、方法和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一章:文化认同与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从抵御外部意识形态渗透,应对国外极端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夯实反对民族分裂的思想堤坝及培养民族复兴的后继者四个方面,回答了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何以重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其次,以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思想为基础,从文化认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凝聚与发展所起的基础、核心及驱动性作用,阐明文化认同是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根基,分析了研究的可行性与合理性。最后,阐明了当前我国的主流文化认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内涵、价值和意义,明确了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对象。第二章: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现状调查分析。本章介绍了问卷设计的基本思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并基于问卷数据详细分析了当前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第三章:制约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因素。国际层面,全球化冲击了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内层面,复杂的文化环境侵蚀着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学生自身层面,核心价值观尚未稳定下的文化反思,导致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偏差。第四章:以文化认同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本章明确了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个基本前提,确定了四个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从文化认同的形式、内容和载体方面对增强大学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进而对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具体建议。

外部链接: 访问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