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资源

社会治理视野下的清代古州厅民族关系研究

民族: 未关联民族

作者: 车昌洋

关键词: 清代; 古州厅; 民族关系; 社会治理

学位层次: 硕士

学科专业: 中国少数民族史

出版机构: 贵州民族大学

文件数量: 0

文件大小:

出版日期: 2021年4月1日

收录日期: 2023年10月8日

类型:

来源:

摘要: 古州地区,清雍正以前历代统治者将其视为“化外生苗”地,对该地的统治和经营以羁縻为之,管理较为松散。清雍正七年,为“剪除夷官,清查田亩,以增赋税,以靖地方”,遂以武力开辟新疆,在大规模改土归流和开辟生苗地的过程中,古州逐渐被纳入王朝版图。清廷为巩固其统治,在古州等处新辟苗疆地设官建制,以“新疆六厅”作为其管理的机构,加强了对生苗地的直接控制。古州厅作为“新疆六厅”之一,在统治者眼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遂不断加强对该地的经营和管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古州地区输入较为先进的观念,逐渐将国家制度与地方社会联系起来,打破了原本隔绝的状态,中央王朝与地方基层的联系也日渐密切,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统治。随着清王朝对古州统治的不断加深,民族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各民族从隔绝到交融,从交融到对立,从对立到融合,形成了古州厅民族关系的基本走向,并构成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间关系的主要内容。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在古州厅境今榕江县地区发现了较多的碑刻、文书、历史遗迹等,这些实物资料的相关记载与清代古州厅民族关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中可以看到古州厅境各种社会活动主体的互动与交流,为本文研究古州厅的民族关系提供了较为详实的资料。本文以研究古州厅的民族关系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清王朝在苗疆地区的经营和管理,以及各活动主体的互动与回应。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第一,讨论了清前期对古州生苗地的开辟以及经营管理。首先对清代古州厅的基本概况以及历史沿革进行了论述。基本概况主要包括其山川、河流、地理形胜、人口状况、自然气候等,为了解古州地区提供重要的基础。在历史沿革上,梳理了古州自唐以来,其具体的所属地所在,并论证了清之古州厅实为里古州地区,与外古州有着明显的区别。其次对清代官员开辟苗疆的态度进行论述,从而传达出清王朝官员在面对改土归流与开辟新疆问题上“剿”与“抚”之间的政治博弈。接着阐释了清廷通过武力的方式开辟古州等处,并试图通过讨论清廷在古州地区所施之政策来表达清前期对古州的经营与管理。如对军政机构的设立,交通要道的控制,强力教化政策的推行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表明清王朝加强了对古州地区的直接管理与控制。第二,论述了清代古州厅地区开辟前后的基本格局,着重从古州地区的民族构成与分布以及各民族间的互动与交流来进行阐述。在民族构成与分布上,讨论了汉族、苗族、侗族、水族、瑶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在古州地区的族源、分布等情况。而在各民族间的交流与互动上,主要从各民族互通贸易、婚姻关系的缔结、民间信仰的互动以及族群间的区分与认同来进行论述,充分体现了各民族间的友好互动与民族交融。第三,通过论述清中后期古州地区社会治理的失序,反映出此阶段古州厅民族关系的复杂化。其失序表现主要体现在各族人民反抗清王朝的压迫斗争上,具体表现为雍乾苗民起义以及咸同事变。这两次社会治理的失序,使古州地区的民族关系朝复杂化发展,朝廷官员内部的关系、土司与流官的关系、当地苗民的认知关系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民族关系彰显出多元化。第四,主要针对清中后期社会治理的调适以及民族关系的重构进行了探讨,讨论了古州地区失序后,清廷官员通过一系列的善后措施,试图重构古州厅稳定的社会,从而恢复在古州等处的封建统治。另外,在阐述社会治理得到调适的基础上,探讨了古州厅地区民族关系是如何从民族摩擦向民族交融转变的,表现出了在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下,恢复了以往之经济繁荣、政治之稳定、文化之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通过对以上几点的论述与探讨,可以发现清代古州厅民族关系的基本走向,即为友好与冲突并存,交流与拒斥同在,时而斗争,时而交融,但最终仍以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为主流,使民族关系向民族大团结、大融合发展,为现今处理民族关系问题提供了经验。

外部链接: 访问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