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别集中的民族关系研究
民族: 未关联民族
作者: 朱渊慧
关键词: 晚唐别集; 诗文作品; 民族关系
学位层次: 硕士
学科专业: 中国古典文献学
出版机构: 烟台大学
文件数量: 0
文件大小:
出版日期: 2021年3月22日
收录日期: 2023年10月8日
类型:
来源:
摘要: 本文主要以杜牧、李商隐、贯休三人别集为研究对象,兼顾晚唐其他文人的文献,对其中涉及民族关系的部分进行研究,将文学文献与史乘记载相结合,探析晚唐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杜牧的诗文别集《樊川文集》中有多篇诗文反映了晚唐前期的西北边疆局势。当时吐蕃边患最为显著,河湟一带久陷于吐蕃,杜牧多次以诗言志,希望当朝统治者能够勤于边事,收复失地。杜牧又有多篇诗文记录了武宗会昌年间及宣宗大中年间唐廷应对回鹘、党项侵扰的军事行动,并在诗文中批评晚唐朝廷在抗击外族侵扰时的示弱表现。在与吐蕃、回鹘、党项的纷争中,晚唐朝廷虽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杜牧也均上表祝贺,但杜牧在其诗文中也揭示出当时朝廷的被动局面,指出了其处理民族关系时的不当行为。虽然晚唐时期边战频发,但是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未被阻断,《樊川文集》中仍有数篇诗文反映了当时唐朝与其他少数民族和平相处的事实。李商隐的诗歌与文章分别收录于《李商隐诗集》和《樊南文集》中。由于李商隐曾多次入边幕任职,因此他对晚唐边境形势的了解更加精准全面,这在其诗文创作中有着充分的体现。李商隐在诗文中多次提及吐蕃边患,揭示出吐蕃在占有河湟地区的情况下仍存贪欲,指出吐蕃稽留唐朝使者的恶劣行径。除此之外,李商隐又关注到西南边境也遭受着吐蕃势力的侵扰,同时还面临着南诏等西南少数民族的威胁。李商隐的诗文对北疆边患的反映更加全面,涉及与回鹘、党项、奚族之间的战争,他指出晚唐时期政治腐朽,统治阶层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出现失误,揭示出民族矛盾形成原因的复杂性。虽然李商隐对晚唐时期民族交往的关注重点在于民族矛盾这一方面,但仍有多篇诗文反映了当时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的历史现象。释贯休有诗集《禅月集》,其中有大量的诗歌作品对晚唐后期的边境形势有所反映。贯休曾亲历北塞,期间写下大量诗作针砭时弊,以眼前之景追溯历史故实,表达了自己对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反思,同时反映出当时北部边塞征戍不止的实际情况。晚唐后期,朝廷与吐蕃、回鹘、党项等民族政权间的纠葛均已大体化解,西北边境相对安宁,然而边防压力依旧沉重,边患仍未解除。除了对西北民族关系形势的关注,贯休游历南部边疆时所作的诗歌又对西南边疆局势有所反映。咸通年间以南诏为首的南方诸蛮久患西南边疆,在南诏蛮患被平定后,南海边疆仍然不时遭到当地土蛮侵扰。《禅月集》又有多篇贯休为外国友人所作的赠别诗歌,反映了当时唐朝与东部域外民族间的友好往来。贯休《禅月集》中涉及具体民族事件的部分不多,但同期其他文人如薛逢、薛能、高骈等的诗文作品对当时西南边疆发生的民族战争多有记录。从晚唐文人作品中看当时民族关系的发展状态,可以弥补史书阙载,对正确认识晚唐对外交往政策大有裨益,对全面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更是有着重要意义。
外部链接: 访问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