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景颇族时辰牌
-
景颇族取火器
用竹子或牛角制作,筒上凿一圆孔,穿一木棒,上端设一圆柄,下端凿一圆孔用以装引火物。
- 景颇族腰织机
-
景颇族建筑
景颇族是传统的山居民族,其传统民居多为干栏式草顶竹木结构,可分为低楼、高楼两种。
- 景颇族传统民居建筑模型
- 景颇族现代民居建筑模型
-
景颇族火塘文化场景
在景颇村寨,无论谁家来了宾客,主人都会把客人迎进正堂火塘边,用最好的酒肉招待宾客。火塘在景颇人的心中是神圣的。
-
景颇族织棉场景
德宏景颇族织棉丰富多彩,多用自己捻成的棉线、麻线、羊毛线,并且经自然印染初步加工后作为织棉材料。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传统民间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
景颇族博物馆
景颇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等地区, 1口约13.2万。有本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没有本民族文字。 景颇族主要从事农业,兼林业和产热带水果。 传统节日:目瑙纵歌节、尝新节、新米节等 传统乐器:木鼓、洞巴、笛子、箫、口弦等.。 传统艺术:绘画、雕刻、织品、刺绣、银饰等。 景颇族信奉万物有灵,供奉天鬼、地鬼、家鬼。 按云南德宏地区景颇族传统建筑1:1复原,由景颇族工匠根据民族习俗和传统建筑工艺在当地制成半成品,运至北京落建。占地2327平方米,建筑面积360平方米。于1993年建成,1994年6月开馆。 房 景颇族博物馆由目脑广场、目脑柱、正公房、寨门、谷仓、柴房、祭祖台组成,规划为山寨环境。并按当地生态环境配置植被和种植特色农作物。馆室内外陈列,按景颇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展示。展品征集于云南德宏地区,年代为清末至近代,约有二百年历史。”
-
景颇族公房
是寨里专门提供给男女青年约会的场所。为三开间,中间堂屋给青年男女使用,平台旁为小储物间,从后门进来的小屋,放置生活用品。景颇族姑娘们不用出寨门,可以在公房里等候男友。青年们在这里唱情歌,嚼沙桔、芦子,培养爱情。公房长14.3米,宽6.3米、高6米,建筑面积91平方米。
-
景颇族矮脚长屋
呈长方形,倒梯形双斜坡墨顶,上覆茅草,四壁和地板竹制,不开窗。竹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底层圈养家禽。上层三开间,中间为堂屋,设祖先台 有四方形火塘,是煮饭、吃饭,相限天的地方;在火塘上边悬挂一把长刀 是家里的传家宝;火塘两侧支床,供老人睡。其余两间分设火塘,四周铺篾席。晚间席地而寝,为儿女卧室。门从两头开,前门供客人进出,后门禁止外人出入,更不允许穿室而过。正房长14.6米、宽6.2米、高5米,地筑面积90.2平方米。
-
景颇族目脑广场
目脑广场位于景颇山寨中央,为举行目脑纵歌节而设。 广场中央竖立着高6.5米的目脑柱,它由一根横梁连接四根林柱组成。中间两根林柱为阳,外面两根为阴。中间两根顶端雕刻太阳,代表目脑纵歌传自太阳宫,象征雄性和白天;两侧木柱顶端雕刻月亮,象征雌性和夜晚;四柱上的交错曲线代表景颇族先民的漫长迁徙路线和“目脑纵歌”舞谱;四柱中间交叉的长刀是景颇人的生产工具,也是防身武器;横梁上的乳房表示女丰性的崇拜;其它图案代表五谷登、六畜兴旺等。 景颇族逢重大节日和出征、凯旋、结婚嫁娶、敬奉鬼神等,均要聚集到目脑广场跳“目脑纵歌”。
-
景颇族双管竹笛
气鸣乐器,也称“筚纵”,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管身竹制,簧片为特制铜片。其音色柔和、圆润,多用于吹奏清幽、抒情或伤感的曲调。在古时仅限于夜间吹奏,故它也有夜半三更相逢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