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维吾尔族手鼓
膜鸣乐器,又名“达卜”。因发出“达” 、“卜”两种音响得名。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大中小三种,桑木鼓框,单面蒙以羊皮、小马皮或驴皮。演奏时,双手扶鼓框,除拇指外,其余各指均可拍击鼓面。合奏或手鼓舞伴奏常用中型或大型鼓,并可做表演性独奏;木卡姆伴奏乐队常使用小型鼓。
-
维吾尔族大手鼓
膜鸣乐器,又名“达卜”。因发出“达” 、“卜”两种音响得名。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大中小三种,桑木鼓框,单面蒙以羊皮、小马皮或驴皮。演奏时,双手扶鼓框,除拇指外,其余各指均可拍击鼓面。合奏或手鼓舞伴奏常用中型或大型鼓,并可做表演性独奏;木卡姆伴奏乐队常使用小型鼓。
-
维吾尔族萨巴依
体鸣乐器,流行于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中。常用檀木、羊角制作而成,靠上下、前后摇动使铁环撞击而发音,常用于歌舞伴奏。过去多为街头艺人使用,20世纪50年代后,用于民间歌舞伴奏。
-
维吾尔族葫西塔尔
拉弦乐器,原名“艾西它尔”,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桑木或杏木拼合而成,用马尾弓拉奏。葫西塔尔曾失传,20世纪50年代以来,被维吾尔族民间艺人重新发掘、复制而得以“生还”。可演奏古典乐曲和创作曲调,近年研制成中音和低音葫西塔尔,用于乐队演奏。
-
维吾尔族热瓦普
弦鸣乐器,又名“喇叭卜”等。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琴身采用桑木挖刻,张五或七根钢丝弦,多用于歌舞伴奏。演奏时,将琴横于胸前,左手扶琴颈,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弦,右手脱部夹持音箱,拇指、食指执三角拨片弹奏。
-
维吾尔族独他尔
弦鸣乐器,又名“二弦”,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音色柔美动听,音响宏亮。桑木、杏木或核桃木制,有大、中、小三种,张两条丝弦,共鸣箱由十三块板条拼粘成瓢形琴背,蒙以侗木或白松面板而成。可独奏、合奏或伴奏,是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和“麦昔若普”的主奏乐器。代表曲目有《艾介姆》、《麦浪》等。
-
维吾尔族卡龙
弦鸣乐器,又名“卡侬”,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传统卡龙音色清晰明亮,琴弦有15-18对不等,本品有16对弦。特别适合演奏上下行间的装饰性乐句。卡龙是“多朗赛乃姆”和“哈密木卡姆”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演奏时,琴平放桌上,右手持拨片弹奏、左手执铁质揉弦器在弦上按抑或走右移动。
-
维吾尔族萨他尔及弓
拉弦乐器,又名“寒他尔”, 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音色明亮。 相传14至15世纪已出现在今南疆喀什一带,后传至北福和东疆,清代列入宫廷回部乐今通常用桑木制成,9-13根弦。左侧第一条倒共为主秦弦,其余为钢丝共鸣弦。面板上粘有竹制高音品位,用马尾弓拉奏。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演唱“十二木卡姆”的主奏乐器,由主唱者自拉自唱。
-
维吾尔族弹拨尔
弦鸣乐器,又译为“弹布尔”等,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音量较小,音色柔美明亮。相传14世纪民间已有弹布尔著名艺人,清代列入宫廷回部乐。南疆弹波尔全长130厘米,北疆、东疆弹波尔全长147厘米,桑木或核桃木制。演奏时,琴体斜置于右腿,共鸣箱靠近腹部,左手扶琴按弦,右手食指套钢丝拨或执牛角拨片弹奏,常用于独奏、伴奏与合奏。代表曲目有《艾介姆》、《沙巴》等。
-
维吾尔族艾吉克
拉弦乐器,主要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通常分为“刀郎艾吉克”、“改良艾吉克”等数种。共鸣箱由沙枣木制成,形制多样。多用于独奏、合奏和歌曲伴奏,常用来演奏民间歌舞曲和木卡姆。
-
维吾尔族纳格拉鼓
膜鸣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鼓身为木质,鼓口蒙羊皮或牛皮。演奏时,将鼓置于地上,两手各执一木锤,演奏方法有单击、双击、滚奏和闷奏等。最常用于维吾尔族传统节日中,多见于与唢呐的合奏,也用于民间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