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藏族藏历农家新年
过藏历农家年的习俗一般只在西藏日喀则一带,其中包括西藏拉萨的[url]尼木县[/url],而西藏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在藏历每年的1月1日过新年的。 藏族节日本就繁多,而藏历农家新年是后藏一带最为隆重、最具有民族意义的节日。从藏历11月中旬开始,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时吃、穿、用的节日用品。 虽然真正的农家新年是藏历12月1日,但过节的喜庆活动则从藏历11月29日就开始了。从这天晚上的“古突”合家团聚开始,藏历农家新年的一系列欢乐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藏历农家新年的欢庆活动与西藏其他地区过藏历新年的活动基本相同,其欢乐活动将一直持续到藏历正月十五。
-
藏族雪顿节
雪顿节是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藏族人民的民族节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雪顿”意为酸奶宴。在藏语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奶子的节日。因为雪顿节期间有藏戏演出和晒佛仪式,所以有人也称之为“藏戏节”、“展佛节”。 2006年5月,西藏自治区申报的雪顿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遗产编号Ⅹ-31。
-
藏族望果节
望果节,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望”是指庄稼,藏语叫“望卡”或“兴卡”,“果”是转圈的意思,即绕着丰收在望的庄稼转圈,是藏族农民欢庆丰收的民俗,最早流行于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后广泛分布在西藏的农区及林区,如拉萨、山南、日喀则、林芝、昌都、阿里等地。望果节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谷物成熟时举行。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风俗,同时也造就了别具一格的民俗艺术文化。 [1-4] 2014年11月11日,望果节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为Ⅹ-145。
-
藏族女儿节
甘肃文县的藏族,每年农历五月初四、初五,是他们的“女儿节”。节日期间,姑娘们由自己的胞兄陪同,穿上艳丽的服装,带上美味可口的佳肴,上山采茶对歌,和小伙子互相敬酒,祈祝吉祥。
-
藏族采花节
采花节是中国白龙江流域甘肃南端舟曲县博峪藏区的节日风俗,博峪藏区素有甘肃西双版纳之称。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当地的男女老少一起举行采花节,采花节是花神的祭节,采花节在博峪藏民中又叫“女儿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节期两天。采花节是一种很富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它大致可分为“抢水”、“采花”和“祝福”三个部分构成,其中“采花”和“祝福”都与民族歌舞相结合。节日由“抢水”活动拉开序幕。
-
藏族撒噶达瓦节
萨噶达瓦节又称佛吉祥日(农历四月十三至四月十五日) 四月十五日是藏传佛教的传统节日,藏语称:萨噶达瓦节。南传佛教国家的信众又称:卫塞节,意为月圆日。对于佛教信众来讲,是一极不平凡而又神圣的日子。它与佛陀一生中三件重要的大事联系在一起,即:诞生、成道、涅槃,是个三期同庆的吉祥的日子。1990年5月,中国佛教协会经赵朴初会长倡仪,汉传佛教各寺院也将农历四月十五日定为佛陀纪念日,称:佛吉祥日。这样,全国各佛教寺院均要在这一天举行庆典和法会。这样做,即可体现佛法的庄严性和一致性,也有利于增强各地各族佛教信众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
藏族转山会
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坝藏族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八日诞辰时,有九龙叶水为其沐浴,故又称沐佛节。每年这一天,甘孜藏区远近群众身着民族服装,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们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焚烧纸钱。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佑。转山后,支起帐篷进行野餐,演藏戏。唱民间歌谣,跳锅庄舞、弦子舞,骑手们还进行跑马射箭比赛。 在此期间,人们还要举行物资交流活动和其他文化体育活动。 转山会是羌人延续了几千年的盛大民俗文化活动,于每年夏季举行。转山会又称祭山会、塔子会或碉碉会,是羌民族祭祀天神、山神、羊神,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地方太平、森林茂盛然的大典。 祭祀期间,除已婚妇女不参加外,参加祭祀的人都要带上酒、肉和馍去赴会。会首由当地住户轮流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