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满族皇堂子
皇堂子是清朝皇家进行政治与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北京的皇堂子在顺治元年九月(公元1644年)敢建于长安左门外,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毁。第二年重建于东长安街北侧(今北京饭店贵宾楼附近)。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拆除。皇堂子四周围高大宫墙,内由三个院落组成:一是外院,有街卫房,饽饽房等;二是内院,有祭神殿、拜天圆殿、尚神殿和戟门等数座重要建筑;三是仪树院,有秩序植柏七十三株。 堂子里的萨满祭犯相当繁杂,主要包括元旦拜天、堂子月祭、春秋立杆火祭、尚锡神亭月祭、堂子浴佛祭、为马祭神与凯旋出征祭旗蠢等。其中元旦致祭和出征凯旋祭属于国家火典,一般由皇帝主祭,王公、满洲大臣等陪祭。春秋立杆祭是清代宫延祭灭火礼,礼仪隆重,场面浩火。其它祭祀则为皇室或皇帝个人的祭典,属于家祭,皇帝不必亲祭,也无需陪祀。 萨满作为祭仪式的执行人,在祭把过程中要通过献香、献酒、擎神刀祷祝、诵神歌等,代表皇室向神灵祖先新求福佑。由于萨满信仰属于多神信仰,堂子里举行的各种萨满祭把所敬神抵亦有多种。主要包括天神、朝祭神(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关圣帝君等)、夕祭神(穆哩罕神、画像神、蒙古神等)、组欢台吉、武笃本贝子、析福神、尚锡神、马神、鼎神等。 本院满族博物馆复原的清代皇堂子,以已拆除的北京皇堂子为设计蓝本,参考清代有关重要史献和老专家的回忆、资料图片等,基本上重现了清代皇堂子的风貌。建有祭神殿、拜天圆殿、尚神殿和戟门等数座重要建筑。 皇堂子是满族独有的建筑形式,复原堂子填补了建筑史的一项空白,在建筑、历史、宗教、民俗等方面增添了一处研究与教学的实物例证。
-
侗族风雨桥
俗称花桥,侗族风雨桥长50米,宽7米,高17米,属于三楼四廊式,叠木悬臂梁结构。以贵州黎平地区花桥为雏形,选取黔、湘、桂三省花桥的地方特色,融汇一体而成。桥身建长廊以护木梁;桥敏石砌,上建塔楼形桥亭;亭廊内设长凳,兼交通与歇息、娱乐多项功能。跨水高架两岸,犹如长虹卧波、气势雄浑。游客可在上歇息、赏景。 花桥与鼓楼建筑风格浑然一体,秀美精巧,二者与湖中倒影相映成趣,形成了民族园内最具特色的建筑景观。
-
达斡尔民居正房
正房为土木结构“介”字型草房,松木屋架,土坯墙。房屋顶棚由红柳编成的“人”字形相盖抹上黄泥,再营上半米厚的山茅草形成。为防风雪吹压,在山茅草顶上用木条分块打格压实,“使屋顶平整美观、保温性好。房屋两侧各有一个高3.8米,下宽上窄的锥形烟囱与室内连通、该房坚固实用、冬暖夏凉、宽故明亮,可抵御冬季长时间的积雪。建筑高5米,建筑面积92平方米。 房屋三开间,中间为厨房,左右二间为居室。门上开窗,左右居室南墙各开一组大窗,使阳光充分照进室内。厨房前左右墙角各设一灶台,灶台内侧接居室烘炕,烧火做饭时,热气通到炕下,既实用又省燃料;后墙角设烤烟土台。居室以西屋为贵,西屋南炕为主炕,由长辈居住;晚辈多居北炕或东屋。两侧居室内有相连的“凹”形通铺,冬季可烧炕取暖。居室内摆放箱、柜、摇篮、炕桌、农具等。
-
达斡尔族博物馆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莫力达瓦等地区,人口约13万。有本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本民族文字。 达斡尔族主要从事农业,兼牧业和狩猎。 传统节庆:春节、元宵节、寒食节、千灯节、黑灰节等。 传统歌舞:口弦琴、山歌和“鲁日格勒”等。 传统食品:各种面食、各种奶制品、柳篙芽、手把 肉等。 传统竞技:曲棍球、射箭、弈棋、扳棍等。 达斡尔族崇拜祖先,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达斡尔族博物馆按内蒙古莫力达瓦地区达斡尔族传统民居1:1复原,由达斡尔工匠按民族习俗和传统建筑工艺在当地制成半成品,运到北京落建。占地面积580 平方米,建筑面积152 平方米。 达斡尔族博物馆由民居正房、东仓房、西仓房、院门、红柳人字形篱笆墙、菜地组成,规划为林区农家院形式,并按当地生态环境配置植被和种植特色农作物。馆内外陈列,按达斡尔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展示。展品征集于内蒙古莫力达瓦地区,年代为清代至近代约二百年历史。 达斡尔族博物馆建成于1993年,因当时修建的民居正房比例略小,2006年,为遵循达斡尔族传统建筑原貌,重建该博物馆主体建筑。2007年4月,举行新馆落成仪式。
-
朝鲜族草房
房子前半部为牛棚,三面有墙,前面开故,内饲养耕牛。后半部为仓库,设门,主要放置薪柴、杂物和生活用具。
-
朝鲜族景区展馆简介
朝鲜族景区展馆简介
-
朝鲜族民居正房
民居四坡水稻草屋顶,土泥墙涂白,是最传统的朝鲜族民居样式。房屋地基用土垫起30厘米高的台基,再在周边砌上石块。外墙是在立起的木框架两面编织草绳或柳条,外株泥浆,白灰罩面,中间填充沙土而成。上屋顶时,先在椽子上铺稻草帘或柳树枝条,上面抹泥,再覆盖30-50厘米厚的稻草,最后用草绳编成网格,将整个屋顶包住。建筑长12.7米、宽5.9米、高4.4米,建筑面积74.9平方米。 居室内全部为木板地炕,下有火道连接灶坑,冬季可烧炕取暖。灶坑上部的锅台与地炕形成一个平面。西面靠墙处设置储藏室,放置衣物和所有零用物品,使居室内规整雅致。北墙开后门,方便出入。房前有园子,种植果木、蔬菜,木栅矮篱作院墙
-
朝鲜族守护神木柱
朝鲜族最典型的崇拜习俗是在村口、庙门或路边,树立 “天下大将军”和“地下女将军”木图腾柱,作为佑护村子,辟邪纳福的守护神。守护神木柱用整棵树木雕刻而成,树的上部被砍成人形,下部埋在石块砌起的石堆里面,直立 的“身体”如把门的大将军,看守着不让邪恶进村。守护神木柱有男女之分,刻有“天下 大将军”字样,头部雕有带翅帽子的为男将军,刻有“地下女将军”字样的为女将军。
-
藏族煨桑炉
白色,高4米。正方形基座高1.2米,直径1.5米。瓮形炉身正面开有煨桑用的炉膛。是藏传佛寺、广场和庭院常设的一种露天香炉。煨桑时,在炉中燃烧柏树枝、艾蒿等香木香草以祭祀敬秦佛主。
-
藏族大昭寺
位于西藏拉萨市中心,是公元七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供奉唐朝文成公主入藏携带的佛像而建。以石块砌基、砌墙,兼采藏族、汉族、印度、尼泊尔建筑风格,气势恢宏,是藏民崇敬的亲教圣地。本院大昭寺由来自西藏拉萨藏族工匠,按照1:1比例复原建造。主要建筑材料和构件、壁画、雕塑、经幢等,全部来自拉萨。建筑体高14米,建筑面积560平方米,分三层,一层设护法神殿,二层设经堂,三层设活佛修持殿。有藏族僧侣长年住寺修持。1994年4月,藏传佛教高僧为本大昭寺开光。
-
藏族转经廊
长19米、深0.8米、高2.4米。木结构,单斜式亭顶,木架上装有五组共30个转经筒,转经筒高 0.4米、直径0.25米,金色筒身上雕刻“六字真言”,筒内装有佛教经文。 转经时需按顺时针方向用手逐个转动转经筒,一圈即等于诵经百遍,会带来幸运吉祥
-
藏族大转经筒
按西藏大昭寺大转经筒1:1复原,由青海省塔尔寺藏族僧侣制作。中心贯轴可转动,内藏塔尔寺手印全套经文,外壳镌刻藏文六字真言。高6米、直径1.6米。按顺时针方向将大转经筒转动一周,即等于诵经万遍,会带来幸运吉祥。
-
藏族景区
藏族景区
-
布依族馆
布依族:人口254.5万,聚居于贵州省黔东南,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安顺地区。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以从事农业为主擅长传统刺绣,蜡梁,住房为石板屋、千栏式楼房或半边楼。
-
布朗族景区
布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内各县,现有人口约11.96万人(2010年)。有本民族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龙语支,分布朗与阿尔佤两个方言,无本民族文字。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小乘佛教。 主要从事山地农业,兼有采集,以种茶闻名于世,布朗族地区是“普洱茶”“动库茶”的主要原料产地之一。 传统节日:过年节、祭寨神、开门节、关门节、洗牛脚、厚南节、插花节等; 传统饮食:包烧鲜鱼、酸肉、酸笋、油炸花蜘蛛、蝉酱,制茶、制酒等; 传统歌舞:蜂桶鼓舞、武术舞、圆圆舞、跳歌、打歌等等。 布朗族是一个山地民族,村寨多建于海拔2000余米的山间,大多数房含顺山坡密集建盖,村民聚寨群居。住房是一楼一底的干栏式竹楼,既通风防潮又避开野兽的侵扰。 房屋竹木结构,屋顶重檐,下檐很长,盖草或瓦片。接下无墙,用于图养牲畜和堆放杂物。楼上居室用竹篱或木板图建,仅留一门,室内光线较暗。居室外设有阳台;是洗漱和晾晒衣物的地方。居室分堂屋,火塘,卧室三部分。火塘设于中央,既用于做饭,又用于取暖、照明,接待客人。堂屋与卧室用竹笆或木板隔开,卧室内不搭床架,按性别左右两边分开,席地而卧。 布朗族多在二至四月或十月建房,一家建楼,全寨相帮。布朗族认为,住房主宰着全家老小的平安,因而在建房的过程中,从合土,破木,竖柱到最后迁入都要举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