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傣族寨 心
每个村寨第一个创 寨人去世后,村民用他宅旁的石头,刻上他的名字,立在寨子中央,四周用木柱护立,成为 寨心。寨心起着保佑全 寨人平安、寨子繁荣昌 盛的作用。献祭寨心是每年一度的重要活动。
-
傣族八角亭
八角亭,是我院按1:1比例复原云南景真八角亭建造,2011年10月落成。景真八角亭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景真寨,始 建于公元1701年,是典型的西双版纳佛教建筑,它吸收了东南亚建筑风格,又具有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相传,这座八角亭是佛教徒们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而仿照他戴的金丝台帽“卡钟罕”建造的,历史上曾是景真土司召集各地头人议事和僧侣决定重大事宜开会的场所。 八角亭砖木结构,由亭座、亭身、亭顶、刹杆等部分组成,通高15.42 米,宽8.6米。亭座为亚字形砖砌须弥座;亭身分8个大面,31个 小面,32个棱角,四方开门,墙面涂抹红色泥皮,外印花草、动物等各种图案。亭顶为木结构攒尖顶,上铺红色平瓦呈鱼鳞状;屋檐圆形,其上分八个方向,建成八组十层人字形小屋面群,向上层层覆盖,渐次收小;屋脊上装饰有小金塔、禽兽、火焰状脊饰,檐上挂有铜铃。亭顶上竖金属刹杆,其相轮上装有花卉图案银片,可随风发出清脆声响。整座建筑玲珑秀丽,是傣族佛教建筑艺术中的精品。
-
傣族大象水井
水神遮风避雨的神殿,由大象和佛教组成的建筑主体
-
阿昌族民居
阿昌族,人口3.39万(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等县。主要从事农业,擅长手工业,“阿昌刀”颇具美名。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传统节日有“会街”、“窝罗节”、“泼水节”等。信仰小乘佛教、原始宗教。
-
傈僳族展厅外观
傈僳族展厅的外观
-
傈僳族织布板
傈僳族用于织布的工具
-
傈僳族陶罐
傈僳族日常生活所用的陶罐
-
傈僳族器物
傈僳族日常生活所用的器物
-
傈僳族乐器
傈僳族民间流行的乐器主要有起奔、笛哩吐、口弦、笛子等。
-
傈僳族歌舞
傈僳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保做成比款曲调有“木刮",“摆时”、“优叶”三大类,传统舞蹈多为集体舞或多人舞和双人舞,男女对跳,舞蹈多以起奔、口弦伴奏,演奏者在中间,边奏边舞。舞蹈有模拟鸟兽的、模拟生活习俗的以及现代舞等,古代与现代舞融合,共放异彩。
-
傈僳族竹筛
傈僳族生活用器物
-
傈僳族纺车
旧时称有轮可转动的纺纱器具
-
傈僳族竹筛
用竹子编制的筛子
-
傈僳族手拉石磨
手推石磨是一种传统的磨粉方式,是用手推动石磨磨制材料
-
傈僳族手拉据
手拉据是木工工匠们在加工木材时使用的工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