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西周后期周、秦、戎民族关系研究 ——兼论秦国早期史问题
西周后期,西北地区的猃狁、犬戎等戎族势力逐步强大,群起叛周,时时“侵暴中国”。而对西北戎狄部落的反叛和侵扰,西周统治者主要采取武力征伐的应对策略,在西北地区与戎族势力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然而,随着周王室的日渐衰微,在周、戎双方的这场军事博弈当中,周王朝渐渐处于下风,西周统治者在与戎族直接进行武力对抗的同时,还在西北边陲靠近戎狄聚居区的地方扶植亲周势力作为拱卫宗周地区的屏障,用以对抗戎狄的侵扰。 居于陇西一带的赢秦一族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不断发展壮大的。早期的秦人在周、戎双方剧烈冲突的夹缝中求生存,自非子以后,秦的数代首领长期效忠周王室,其政治地位由最初的“附庸”,至“大夫”,再到“西垂大夫”,最终在秦襄公之时被封为诸侯,并且在两周剧变之际成为左右当时政治格局的重要势力。周室东迁之后,早期秦人在秦襄公、秦文公的率领下,凭借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逐步实施东进关中的战略意图,最终占据了整个关中地区,也为几百年后秦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银川市回汉民族关系调查研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问题事关国家前途命运。在我国全面倡导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如何妥善应对和及时处理好民族关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向前发展,是一个必须努力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本论文以回汉民族关系为调查研究对象,选取银川市为调查点,结合相关史料,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从居住格局、历史记忆、文化习俗、族际通婚、民族政策几个角度出发,对回汉民族关系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调查分析。通过调查了解银川市回汉民族关系的现状,在总结特点的同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思考。 文章正文主要由导言和六个章节构成。导言部分论述了本研究的选题意义,综述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并对所运用的理论与方法做了说明。第一章介绍了银川市的民族构成、迁移与回汉居住格局的情况,并从这些角度分析了当地回汉民族关系的状况。第二章从历史角度回溯了银川市回、汉两族族源,并梳理了宁夏历史上的回汉民族关系,在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回溯中,探讨了历史记忆与回汉关系的联系。第三章从宗教信仰和饮食禁忌两个方面入手,论述了文化习俗对回汉民族关系的影响状况。第四章从族际通婚的交往维度考察银川回汉间的交往,探讨民族成员个体间的交往与互动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第五章从民族政策的角度出发,从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和干部问题两个方面,探讨了民族自治政策和政府行为如何影响回汉民族关系。第六章总结银川回汉民族关系的特点并提出思考。 本文认为,银川市回汉民族关系的产生、发展和延续,与其特定的自然、社会、历史、人文和经济背景密切联系。当前银川回汉关系总体保持和谐态势,双方在维持一定文化边界的同时相处较为和睦。同时,基于一些个别问题的存在,笔者认为,当地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发展当地民族经济和教育,同时还应积极倡导各民族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回汉文化习俗间的交流和对话,消除误解,最终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和谐回汉关系。
-
新疆昌吉市民族社区工作与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相关性研究
现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种民族问题和民族矛盾更加凸显,迫切需要处在社会微观单元的民族社区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化解民族矛盾、解决民族问题、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工作。民族社区工作的研究对我国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社区工作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社区工作的实践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但对于民族社区工作来说,由于民族社区与普通社区相比较,有着独特的民族性与文化多样性,所以很多现有的研究成果及成功的社区模式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民族社区工作,因此对民族社区工作与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相关性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疆昌吉市的民族社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及2010年新疆工作会议召开,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进一步巩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地民族社区的工作还有待完善,以便尽快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本文以新疆昌吉市民族社区为例,探讨民族社区工作与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相关性,并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 全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语组成。 导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相关研究动态、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主要研究方法及相关概念界定。 正文第一章,新疆昌吉市基本情况及民族关系概况。主要叙述了昌吉市的基本情况和民族关系概况。 第二章,新疆昌吉市民族社区工作经验。首先描述了昌吉市民族社区概况,接着分析了昌吉市民族社区工作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主要经验,包括党建工作、基层民主建设、改善民生、民族团结、宗教事务管理、治安防范工作等方面,最后对民族社区工作与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相关性进行阐述。 第三章,新疆昌吉市民族社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影响。先从管理体制、各族居民参与管理、服务体系、非政府组织、资源整合这五个方面归纳、探析了新疆昌吉市民族社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再由昌吉市民族社区工作存在的相关问题对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影响做进一步的分析。 第四章,解决新疆昌吉市民族社区工作问题及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对策建议。在分析昌吉市民族社区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解决民族社区工作问题、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对策。 结语,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提出相关启示。 本文的特色在于:把握了当前城市民族工作与民族关系出现的新态势,将民族社区工作与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相结合,重点研究分析新疆昌吉市民族社区工作与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相关性,具有相应的理论创新意义。
-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族关系研究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将中央的精神落实到实处,互助县始终将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方针贯穿于民族工作的全过程,团结各民族、凝聚人心、化解矛盾、理顺情绪,为互助县各项事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为全面掌握互助县的民族关系发展情况和为本篇论文写作搜集有力的支持材料,笔者于2011年7月中旬至8月初,深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通过深度访谈、开座谈会和收集资料等多种方法,对该地区土、回、汉、藏族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及社会环境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随后,对所获取的第一手材料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归纳与分析总结,并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视角,分析和探索了该地区民族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性的对策,以期促进互助县乃至全国自治地方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具体来说,本篇论文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绪论,介绍了本篇论文选题的意义和国内外民族关系的研究动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创新之处及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难点。 第一章,简要描述了互助县的自然地理概况和人口概况,对互助县历代的建制沿革也进行了叙述。 第二章,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角度对民族关系的基本理论进行了阐述,对互助县的民族关系进行了历史回顾并对互助县的民族关系现状进行了概括。 第三章,概括了当前互助县民族关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促进互助县和谐民族关系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结语,对整篇论文进行了综合概括,并对互助县民族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和预测。 总之,互助县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和谐的,符合当前我国民族关系和谐稳定的大趋势,成绩是可以肯定的,然而,从长远来看,互助县民族关系发展过程中仍存在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有针对的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对促进互助县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社会转型期的甘肃藏区社会矛盾与民族关系相互作用问题研究 ——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随着民族地区社会转型速度加快,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不同地区发展规划的次序安排、甘肃省在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发展统筹规划,以及甘南州在社会转型中的原点结构,甘南地区社会矛盾系统构成在我国宏观社会矛盾系统中表现出自身的一系列特征,而民族关系也可能在社会转型的各个方面在场,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主要从民族社会学的角度,在民族参数和社会参数交叉的场景中考察了社会转型期的甘南州社会矛盾与民族关系的相互作用问题,分析了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相互作用的现实表现和深层机制,并从社会主义矛盾论的视角阐述了研究者的基本观点和对策建议。 全文分为七章。第一章是导论,对社会转型、社会矛盾、民族关系等本论文涉及到的相关概念予以界定,介绍了选题的背景与研究的现实意义、对相关研究做了简述、介绍了本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和基本的研究思路。第二章介绍了甘南州概况,其中包括行政区划、民族人口、自然地理状况和地区内藏、汉、回三个主要民族的基本情况。第三章考察了历史上甘南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和民族关系的历史记忆,并从社会转型的视角重点考察了“鸦片战争”以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这一历史阶段甘南地区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的相互作用问题。第四章考察了反映现阶段甘南地区社会结构分化场景的人口结构、经济产业结构、城乡结构、社会阶层—民族分层结构。第五章考察了反映现阶段甘南地区民族关系发展状况的民族分布与居住格局、族际通婚、宗教信仰、身份认同与民族意识、民族交往等因素。第六章综合考察了甘南3.16事件发生的背景、整个事件的具体经过、政府和社会各种力量对该事件的处理、以及该事件对社会秩序、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的影响。第七章考察了转型期甘南地区的社会矛盾与民族关系,在前三章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现阶段甘南州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的表现特点,综合分析了甘南州社会矛盾影响民族关系的深层机制,提出了促进甘南地区社会协调发展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具体措施。
-
新疆南疆维吾尔族大学生就业现状与维汉民族关系的相互影响 ——以喀什师范学院为个案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为社会所广泛关注。在新疆,尤其是南疆,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同时,南疆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和当地维汉民族关系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影响。本文采取问卷调查、参与观察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喀什师范学院维吾尔族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进行调查,指出喀什师范学院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学校为促进维吾尔族大学生就业采取的措施,指明影响喀什师范学院维吾尔族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促进其充分就业。随后,以喀什市为调查点,以在市内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高校、医院等)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工作人员为主要访谈对象,通过对居住格局、语言、社会接触三个变量的具体分析,大致说明了目前喀什市的维汉民族关系。最后结合前面的调查材料和分析结果,就南疆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和喀什市维汉民族关系的相互影响进行了重点阐述。
-
宗教与构建新疆和谐民族关系问题研究
民族和宗教作为两个不同的实体,分属不同的社会历史范畴,其各自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也不尽相同,但是二者自产生以来却是紧密联系的。宗教的存在要依附于相应的客观实体——民族,民族特点的维系甚至是民族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也有宗教的影响,同时,宗教对于民族关系及其走向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新疆作为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地区,宗教因素在新疆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为此,在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中如何发挥宗教的积极因素、消除宗教的不利因素,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 基于上述认识,文章围绕宗教与民族关系、宗教对新疆民族关系的影响以及当前宗教发生的一些变化对新疆各族群众的社会文化、经济生活的影响等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 首先,在对宗教与民族关系之间的联系进行界定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理清宗教在民族关系的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其次,从历史的角度阐述宗教因素对新疆民族关系的影响。 再次,从宗教本身的一些因素如教义教规以及爱国宗教人士和宗教组织等方面阐述宗教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新疆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所发挥的作用。同时,在总结新的历史时期,新疆宗教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如境外宗教渗透及宗教极端主义的影响加剧、非法宗教活动抬头等一些问题和趋势基础上,分析这些因素对新疆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最后,基于上述认识从加强教育宣传和政策引导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或对策。
-
甘、桂村落民族关系比较研究 ——以甘肃耿萨村和广西弄兰村为例
甘肃和广西,分别地处我国西北和岭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在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所衍生的民族关系具有各自的特点。文章以甘肃甘南耿萨村和广西弄兰村为个案,在影响民族关系变量的考察基础上对两村的民族关系进行比较研究,归纳出两村民族关系存在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特点,并对其原因做较深入的探讨。 文章最后认为,从历史上各个民族接触、交流的程度来看,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长远的历史进程看,人们头脑中民族意识的淡化,也会经历一个从“无—有—无”的辩证过程。正随着经济、科技和市场的全球化,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和人员之间的交往和流动的增加,一方面造成民族之间的差异必然会不断的增加和强化,另一方面也会使民族之间的交流不断加深。
-
青城蒙汉民族关系浅析
本文旨在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蒙汉民族关系的调查,来分析呼和浩特市蒙汉民族关系现状,进而分析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及探讨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并对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提出笔者的浅见。民族关系研究历来是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且无论是在研究广度还是在研究深度上都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它对促进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民族学传统的问卷及访谈法,结合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戈登和英格尔的民族关系理论及相关族群理论,对呼和浩特市蒙汉民族关系现状做一描述与分析,并试图对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本文主要包括绪论,正文,结论三个部分。 绪论部分主要包括选题缘由及意义,相关研究综述,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第二章是调研点概况,介绍了呼和浩特市概况,对其自然地理环境、行政区划及民族构成等进行了介绍,并从历史维度介绍了呼和浩特市的历史沿革。 第三章是统计数据与田野调查,并结合了相关访谈个案资料予以佐证。主要有民族意识、民族交往、族际通婚、民族语言和风俗习惯这五个变量进行了分析。 第四章是结论,结合前面的分析首先总结了呼和浩特市蒙汉民族关系的特点,接着对呼和浩特蒙汉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对发展和谐民族关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综上所述,结合历史与现状,和谐与融洽是呼和浩特蒙汉民族关系的主旋律,它对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和谐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研究
民族关系是社会总关系的一部分,目前,我国正处于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和谐的民族关系是民族地区创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保障。和谐民族关系研究是对中国民族关系发展规律研究的深化,对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近几年出现的西藏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和新疆7·5打砸抢烧事件,更是为和谐民族关系的创建蒙上了一层严重的阴影,如何研究和谐民族关系构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举措,对现阶段正确开展民族工作,发展和完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围绕“和谐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这个主题,本文在第一章首先提出问题、引出话题、点出主题;其次,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的基础上,阐述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概述论题的主题思想和重点难点;最后,归纳总结了论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章,概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有关民族问题、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基本理论与贡献,作为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民族问题、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第三章,重点从三个方面总结了建国以来党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经验。一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二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走适合中国民族特点的发展道路,三是坚持反对民族问题上的两种错误倾向,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第四章,全面剖析了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现状与矛盾问题,提出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基本形成,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等基本观点,同时指出我国现阶段民族关系的矛盾问题主要有:经济发展状况严重不平衡、自治政策不完善、民族文化差异大、恐怖主义时有发生等。在第五章,研究探讨了发展和完善和谐民族关系的基本理论和政策策略。基本理论主要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与和谐民族关系,和谐民族关系是民族和谐发展的前提,和谐民族关系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和谐民族关系是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可靠保证。政策策略主要是: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健全配套法律法规、加强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步伐、尊重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多样性,促进民族间文化交流与合作。
-
中世纪安达卢西亚前期民族关系研究 ——宗教和文化角度
中世纪时期的安达卢西亚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范围内民族成份最复杂、宗教矛盾最激烈和文化种类最多样的地区之一。从711年到1031年后倭玛亚哈里发王朝灭亡为止,阿拉伯人与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各个民族在伊斯兰旗帜下,通过移民、杂居、通婚等方式展开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本论文试图运用民族关系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理论,对中世纪安达卢西亚前期民族关系的发展进行梳理。探讨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决定因素、交往方式和具体表现等。尤其侧重对民族关系中宗教和文化因素的分析。 在这一时期影响民族关系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宗教和文化因素占据了主导地位。从宗教因素看,由于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的一神教信仰立场造成的“一元别异”思维模式,使宗教成为这一时期民族矛盾和冲突的直接来源;从文化因素看,文化上的差异既是民族关系发展的前提和动力,也是其不断发展的结果和表现。 论文第一章对“民族”的相关概念及应用范围作出了说明和界定。 第二章通过分析各个阶段民族交往的背景、形式、特征和表现,从宏观上展现安达卢西亚前期民族关系的发展脉络。其中每个阶段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第三章从基督教和犹太教两者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他们在穆斯林政权下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生活情况,从微观上展示民族关系的发展对各个民族产生的具体影响及其表现形式。 最后第四章尝试从宗教与民族关系理论的角度来探讨宗教因素在安达卢西亚民族关系发展和演变中所起的作用。 总的来说,中世纪安达卢西亚前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了民族关系发展的共性,即民族的联系和交往通常隐藏在政治斗争之中,与政治因素密切相关;但也展现出了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宗教和文化因素在民族认同和民族发展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
清代新疆民族关系研究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构成决定了新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新疆民族关系的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与社会的长治久安。清代作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大家庭最终形成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通过对这一时期新疆民族关系的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清朝初年,新疆各族人民处于准噶尔汗国的统治下。准噶尔贵族奉行“执其酋,收其赋”的政策,在被征服地区推行繁重的苛捐杂税,企图将其变成汗国的物资供应基地。繁重的税赋,无数的杂税和经常的勒索压得新疆各族人民喘不气过来,从而激化了民族矛盾,加剧了新疆地区的动乱。尽管这一时期,准噶尔统治者禁止新疆各族人民与内地间私下存在经济、贸易联系。但新疆各族人民与内地之间的交流仍没有中断,主要是通过准噶尔汗国对内地所派遣的大量贸易使团和商队进行的。 乾嘉年间,清政府完成了对天山南北的统一,结束了新疆长达数百年的政局动荡、战乱不断的局面。为加强对新疆诸族的统治,清政府因地制宜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拉近了清朝与新疆诸族之间的关系。同时,这一时期新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亦得到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之间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互相渗透更为普遍,新疆的民族关系达到了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道咸同时期,清朝吏治日益腐败,财政紧缺。清朝在新疆的地方官员与当地伯克相勾结,更加重了对新疆各族人民的剥削,致使新疆地区民族矛盾激化,民族关系紧张,农民起义斗争此起彼伏。与此同时,浩罕、英国、俄国等境外势力对新疆虎视眈眈,并不断派遣人员渗入新疆进行分裂活动。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得新疆各民族都面临着被殖民、奴役的命运。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新疆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观念和国家观念得到进一步升华,形成了共同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潮流。 建省后,清朝在各族人民的协助下重新收复新疆。为巩固在新疆的统治,清政府在新疆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使得道咸同时期新疆地区一度恶化的民族关系在一定程度得到缓解和恢复。不仅彻底打破了清朝在新疆长期推行的民族隔离政策,开创了新疆各族人口流迁的新格局,新疆近现代多元民族分布格局得以正式形成,而且新疆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进一步深入,新疆地方与祖国内地的联系更为密切。尤其是“新政”期间,新疆民族关系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仅延续和进一步加深了有清以来新疆各族人民与内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新疆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共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仍在继续。同时,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及在晚清“新政”期间各种新式学堂的开办及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开始传入新疆。它们被新疆个别少数民族上层所利用,披着宗教和民族主义的外衣,煽动民族矛盾,人为破坏新疆各族人民的关系,增加了近现代新疆民族关系的复杂性。 总之,清代新疆民族关系的发展都是围绕着准噶尔汗国、清朝与新疆各民族、新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而展开,并贯穿着清代新疆民族关系发展的始终。近代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新疆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致性,又构成了近代新疆乃至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另一特点。
-
构建内蒙古和谐民族关系研究
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北部边疆重要的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内蒙古民族关系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各民族的团结,而且关系到边疆的稳定。内蒙古自治区自成立以来,经历了重要的发展阶段,不仅使党的民族理论成为现实,而且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事业等领域的平稳较快发展。新时期内蒙古民族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不仅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紧密相连,而且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关系格局中呈现出鲜明的历史沿承性;民族文化认同为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同时内蒙古和谐民族关系在特殊的地缘优势中得以不断发展。 当前内蒙古民族关系存在的问题,在政治领域表现为国家有关政策落实力度不够,经济领域表现为地区间与民族问发展差距拉大,文化和社会领域表现为传统民族文化面临危机,民族意识增强,调节民族关系难度加大。针对这些问题,当前不仅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各项民族政策的落实力度,而且要转变发展思路,加大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要大力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拓宽构建内蒙古和谐民族关系的渠道;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内蒙古要继续争当全国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模范。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族关系研究 ——以农八师一三三团为个案
新时期,肩负“屯垦戍边”历史使命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积极发挥好“三大作用”,即推动改革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建设大军作用;增进民族团结、确保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作用;巩固西北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铜墙铁壁作用。“增进民族团结、确保社会稳定”,作为中央对兵团的具体要求,成为兵团在新形势下的一项战略任务。 纵观兵团五十多年的历史,其在不同时期都在践行“为各族人民多做好事”的要求,赢得了各族人民的信任与支持,从而形成了各民族水乳交融的血.肉亲情关系。在“三股势力”作恶多端、“东突”分子猖狂进攻的大背景下,兵团民族关系经受住一次次严峻的考验而愈加密切,成为新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在这种情况下,全面深入的对兵团民族关系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其行为措施,总结其经验教训,能为兵团民族关系的长远发展,为兵团和新疆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本着这个目的,笔者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农八师一三三团为典型个案,深入其团部机关、生产连队、职工家庭进行田野调查,根据研究需要,确定了艾孜木江(维族)、员新民(汉族)、吐逊姑(汉族)、张新平(汉族)、艾山(维族)、丁明春(汉族)、吾买尔艾力(柯尔克孜族)、李文学(回族)等八户具有代表性的职工家庭作为重点观察和访谈对象,分别对其居住格局、族际通婚、经济往来、语言使用等衡量民族关系的具体指标进行深入研究,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一手信息。 通过田野调查,笔者发现,一三三团各民族职工之间和睦相处、关系融洽,具体表现在:政治上,优惠政策执行到位,少数民族干部得到选拔重用,各民族职工地位平等;经济上,民汉职工或分工合作、或联合发展,相互依赖、相互依存;文化上,通过民族中学等教育机构的双语教学和职工群众在共同劳动、生活中的相互学习,使得民汉职工间语言障碍小、理解程度高,交流频繁。且民汉为邻、族际通婚的相对数量较高,从整体上看,如此种种的纽带将各族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的连结在一起,团结、合作成为必然。 兵团“党政军企合一”的组织形式发挥了高度集中的集体优势,同时,高度包容的移民社会形态和移民文化,也为各民族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思想基础,总之,良好的兵团民族关系与兵团优势密不可分、互相促进。
-
新疆沙湾县民族居住格局与民族关系研究
在民族社会学研究中,民族居住格局通常被视为民族交往的一种场景、一个变量,用来观察和调节民族交往的内涵、形式及质量,也是构成影响民族关系的人文生态环境。居住格局是社会交往客观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篇论文通过对民族居住格局背景下各民族居民的交往状态的分析,可以衡量民族关系融洽与否;同时,在一定民族关系背景下,各民族群众相处融洽程度对各自的居住格局也会产生影响。在族群混居的社区有助于个族群成员之间的交往;在族群隔离的社区则进一步带来族群之间的疏离,“成见”和“偏见”更容易蔓延和延续,而且使得居住社区之间的“资源之争”带有族群之争的色彩。从这一角度来看,居住格局对民族关系有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融洽与否的民族关系也能够影响居住格局的发展,和谐的民族关系引导各民族向着混居的居住格局发展;紧张的民族关系则引导居住格局向着更加“疏离”的格局发展。 有研究者认为,城市少数民族居住格局的主要层面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各民族人口在一个地区中的地理区域分布;(2)各族人口在一个地区中城乡分布;(3)各族人口在一个社区内的居住地点的分布格局。笔者止是基于这三个层面对沙湾县居住格局进行分析。 沙湾县地处天山北麓,境内长期生活着汉、哈、维、回等多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现有的沙湾县民族居住格局。这种格局在地理区域、城乡以及城区三个层次上显示了不同的特点。形成现有民族居住格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历史、地理地势、政府政策,民族意识以及财产等因素,各个因素对于沙湾县不同层次的民族居住格局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一定民族居住格局背景下进行的民族交往内容,主要有生活场所的交往、工作场所的交往以及学生学习场所的交往。沙湾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民族政策,经过多年的发展,区域内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日益频繁,交往深度不断加深,各民族融洽、团结。 在这种形势下,要更好地构建合理的民族居住格局,进一步加深民族交往,改善民族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应该从政策引导、合理规划、加强对各民族青少年的教育以及加快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少数民族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努力,最终建造共同发展、和谐健康的多民族混居居住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