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城市民族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城市民族工作的主线。城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阔的平台,作为民族工作的一部分,城市民族工作在凝聚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中起到重要作用。文章根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维度提出城市民族工作中要基于的三个关系维度:“城市-民族”关系、“民族-城市”关系、“民族-民族”关系,分析城市民族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联系,并针对城市民族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边境牧区可持续发展
边境牧区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坚定各族群众“五个认同”为核心内容,以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为基本要求,以推动牧区可持续发展为本质追求。边境牧区各族群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相对薄弱、区域产业结构内含短板和基础教育发展相对不均衡等问题。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功能负载,应努力提升边境牧区政治基础、经济基础、文化基础、法律基础和社会基础的建设水平,为边境牧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保证。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关系研究
边疆民族地区地处祖国边陲,远离国家政治中心,与多个国家接壤或毗邻,呈现地缘政治生态多元性、民族生态多样性与文化生态交融性等特征,又与新时期以来隐蔽的反华势力、新的非传统安全及民族政策的外溢效应等因素叠加,给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带来严峻挑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的核心精髓,是我党民族工作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马克思民族工作思想中国化的具体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行动指南,可以为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重铸中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可以团结边疆各民族齐心协力、和衷共济,共同构建边疆各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可以有效抵御境外反华势力入侵,构筑祖国边境安全。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有效推进则可以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振兴、族际政治整合的深度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重塑、依法治疆与依法治边的纵深推进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路径选择。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边境牧区政治稳定的关系研究——基于政治认同的视角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边境牧区政治稳定是相互演进的互构关系,边境牧区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政治稳定具有独特的功能性意涵,政治稳定则是边境牧区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置性条件和价值性旨归。在边境牧区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边境牧区的外部政治环境、政治体系制度化水平、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政治参与状态等政治稳定因素会对其铸牢成效施加内外叠加性影响。这些因素的影响通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民族政治单位构建所需要的国家共同体认同、政治权威认同、经济绩效认同、现实利益认同施加作用而得以实现。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饮食文化认同进路
饮食承载特定的社会象征意涵,是规范个体身份认同的核心构件,国民以饮食为中心形构起了社会生活互动链,并借助饮食表达身份认同。在身份认同塑造过程中,饮食文化具备符号性功能,使个体饮食文化认同经在地化调适、交互、构筑,实现了在地化构建。地域饮食文化是国民认同感、归属感的交织场域,通过把握各地域饮食文化的同一性,并厘清其交融性、辨明其联结性,构筑了中华饮食文化认同的基础。在传统节日、仪式庆典、空间重构、话语叙事等多重维度,因袭、推广、形塑、更新中华饮食文化,发挥其"文化黏合剂"效能,使国民藉此在持续整合进程中自觉生成"全民一体"感,以中华饮食文化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进路。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需拓展的三个维度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九大的重要精神。近年来,相关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但研究维度尚有较大的拓展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正确处理差异性与共同性之间的关系,既不能无视民族共性放弃引导,也不能超越历史阶段,忽视民族差异;"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体现民族平等精神,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汉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成员,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负有特殊的责任;国家制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对象,要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发挥中国特色国家制度的优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制度与政策保障。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述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了世界和中国大势为我国民族工作发展做出的长远战略规划,是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的顶层设计。当前,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已逐渐成为热点,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大多聚焦于本体视角、生成逻辑、实践路径、时代价值等方面进行探究,基本呈现系统化、全面化的特点。但在深化实践性研究、建构理论体系、拓展研究视阈等方面仍有待深入探究。文章在系统梳理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深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增添新的思路。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的建设与思考
文章根据近年来在民族地区开展的相关调查,简要总结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也指出了这些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围绕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的建设,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三个维度
文章基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三个维度:"民族-民族"关系视角、"民族-国家"理论视角和"国家-民族"理论视角。三个维度各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要求,且彼此联系,相辅相成,显示了以"56个民族-中华民族-国家"为主体的不同研究层次:基础层次的民族关系发展;中间层次的中华民族构建;目标层次的现代国家治理,三者共同构成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整体性认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持续推进并走向完善,提供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河西视角:以区域研究和知识范式的转变为中心(1980—2022年)
四十余年来,国内的河西走廊研究在民族走廊、农牧互动、新文化史和中华民族共同性等概念、理论的影响下,从对社会生活、民族迁徙、经济生产、生态环境等议题的事件始末考据,日渐朝着具备区域研究特征的日常生活、商业网络、社会关系、生态移民和族群互动等议题转型。走廊研究作为一种议题取向和知识范式,推动着人们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框架下对近代河西走廊“历史分水岭”和“绿洲与农牧关系”等问题展开思考。以清代中期河西走廊农耕区与天山北路农耕区的连接作为“分水岭”意味着时间逻辑的在地化;而藉由区域研究的范式,“绿洲、游牧与农耕”的空间关系成为了研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共同性所需要的知识取向。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综述——基于CiteSpace软件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既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也是学术界深入探究的热点议题。通过CNKI文献数据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检索源,采用CiteSpace软件对当前研究的热点主题与发展趋势进行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后发现:当前学术界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阐释、价值评价、现状解析与路径探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呈现出了由点到面、由一到多、部分与整体相结合的研究态势,但在研究视野、实践深化与方法拓新方面仍然存在局限。为此,在未来研究中,需在加强宏观与微观兼顾、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继续开阔研究视野、丰富研究内容、促进方法创新、提升研究层次,共同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不断引向深入。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知识谱系分析
当前民族工作和民族事务治理已经进入新的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以Citespace软件为研究工具,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对2017-2020年期间"中国知网"收录的134篇CSSCI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高校和高校教师为主要研究阵地和主力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团结、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等为高频关键词。当前学者研究重点主要在理论内涵和内容逻辑、价值意蕴、路径研究等方面,但相关研究成果在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仍具有不足和局限性。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需进一步加强研究主体的针对性、研究内容的具体性、支持多学科和跨学科的合作创新、增强研究成果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现状、特点与展望——基于2014—2020年中国知网的文献分析
近年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逐渐增多。2014年以来中国知网(CNKI)共有相关文献2194篇,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250余篇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当前研究的现状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存在不同认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过程存在不同的理解;更加关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多学科聚焦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外延不断拓展。现阶段研究呈现出研究成果数量与内容受政策影响显著、研究内容向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转变、研究视角呈现多学科化趋势等特点。展望未来,应在打破学科壁垒、创新研究范式、丰富研究内容、提升研究层次等方面继续努力。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的多维探析
统筹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宣传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为解决新形势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面临的困难,应坚持党的领导与社会动员相结合、突出共同性与包容差异性相结合、全面覆盖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线下宣传与线上推广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开展常规性理论宣讲、注重日常性情感引导、强化生活中文化熏陶和发挥持久性榜样示范,系统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还应构建管理机制、协同机制、队伍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的机制保障。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民族工作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民族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主要有:一是民族工作体制机制的变革,即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看待“国家—民族”关系,坚持国家在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二是对各民族间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认识,即在尊重各民族差异性的基础上,以“共同性”为抓手开展民族工作。三是以民族为导向的各类优惠政策的变化,即根据各民族发展实情逐步适当调整与完善民族优惠政策,实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推动各类民族具体优惠政策与时俱进。四是民族工作中的重大关系,主要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物质——精神三对关系,并将此注入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导的各类民族工作中,共同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