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民族互嵌型社区治理研究——以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为例
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互嵌型社区治理的理念指向,有利于集体行动逻辑困境的纾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民族互嵌型社区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既是对新时代各种复杂形势的回应,也巩固着现代中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特性;立足民族互嵌型社区的功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社会基础。"民族情深党旗红"的中华中路社区治理模式主要特点是:党建引领民族互嵌型社区品牌建设,文化共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网格化管理维护社区秩序稳定。新时代民族互嵌型社区治理的长效运作可以从多元主体参与机制、治理绩效评估机制、法治运行保障机制三方面进行完善。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民族传统体育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研究目的: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指明了新的理论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包含各个民族不可分割的"一体性",也包含各个民族荣辱与共的"共生性"。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民族传统体育与乡村旅游融合具有可行性、合理性和必然性。目前国内乡村旅游正在兴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不仅可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载体,同时也推动民族传统体育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本研究从融合战略,融合模式,融合路径三个方面对民族传统体育与乡村旅游的融合进行探讨。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传统体育""乡村旅游"等主题词进行筛选。采用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体意识下民族传统体育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第一,融合战略:1)技术创新战略: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技术创新,增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观赏性和表现性,利用现代化的新媒体技术和传播技术将民族传统体育与乡村旅游融合更好的呈现在大众面前,为两者融合发展提供契合点和基础;2)市场培育战略:注意培育市场... 更多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探赜
"共同体"指称特殊的社会现象和归属的观念,其文化内涵映射"对意义、团结和集体行动的寻求"。从文化规约的主客体关系、情感皈依的身份定位、理论建构的文化指向出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成性聚焦文化渊源、文化意蕴、文化逻辑投射的价值演绎;文化认同是民族成员对中华文化理想、价值、创造力的高度确信,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最深层次的认同,文化认同的实现助力于文化的情感交往、规范交流和目标交融。在现实性上,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民族共同体文化自觉的强化、团结进步教育的社会化导引,以贯穿文化认同理解活动的行动路线、组织形式和运用坐标,涵盖打牢共同体思想基础文化策略的理论内核与实践规范。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仪式的空间展演——基于土族“纳顿”庆丰收会的仪式分析
"仪式是由某种由文化建构出来的象征性交流系统。"土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纳顿"仪式展演不仅内蕴了自身的文化表征,而且呈现了中华民族社会实践的象征性焦点。在现实性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仪式象征、主题和行为,构成了"纳顿"仪式展演价值传导的呈现、释义之维;仪式叙事价值表达、文化交流沉淀影像、群体推崇行为倡导、社会化推进共识凝聚、集体团结力量强化,构成了"纳顿"仪式展演的社会功能;把握嵌入主题的仪式叙事、坚持文化认同的仪式沉淀、强化责任担当的仪式倡导、观照"动机"加"情绪"释放仪式功能、关注认同焦点激活仪式效应,则构成了铸牢共同体意识仪式展演的路径优化策略。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与时俱进的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研究与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的法治实践并行。依法开展民族事务的法治化建设是捍卫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依法维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统一要求,认真执行国家政策的安排和部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定义务。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历史地看,在西藏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根本前提下,当代西藏地方的历史发展与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史具有"一体同向同轨同步"的鲜明特点。社会主义制度在西藏的确立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主要标志和制度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工作贯彻落实"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统筹西藏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西藏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法治化水平,必将沿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现代化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之路。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面对变局和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进一步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基本方针,总结新中国70年来我国民族工作的实践经验,创造性地提出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统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构想。本文着重从历史维度梳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脉络,从理论维度阐释其价值意蕴,并从实践维度探析其实现路径。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
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党的民族工作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要切实推动各民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宗教观;要切实推动各民族高度“五个认同”;要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包括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各方面建设,进一步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的历史维度探察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这一主线的提出具有明晰的历史逻辑,即是由中华民族作为历史主体的客观必然性决定的,相对于历史方位的极端重要性决定的,同时也是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环境的极为迫切性决定的。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随着新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角度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成为一个新时代的重要课题。文章从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发展历程、改善民族关系的路径以及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现实基础及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角度,结合中国社会的宏观发展和我国民族地区发展的实际,分析和讨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迫切性、重要性及深层次的社会内涵,提出在当下中国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政治术语,而是"紧贴各民族共同的美好心愿"。它充分体现了中国56个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并与人民的美好愿望和幸福生活息息相关。从根本上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工作的核心理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一次写入党代会工作报告,写入新修订的《党章》。这一论断是党中央治理民族事务的新思想新战略新思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赋予民族工作新的时代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地方志工作的首要任务——学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几点体会
构筑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厚支撑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提出一系列适应时代发展的民族工作创新理念和工作举措,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在2021年8月27日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他更是强调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都要向此聚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民族地区的地方志工作者,必须深入学习、认真领会和掌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论断的深刻内涵,在地方志事业,特别是地方志书和年鉴编纂、地方志馆(地情馆)展陈等业务工作中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并把他作为地方志工作的首要任务,努力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还原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民族互嵌式治理初探
作为一种新型的民族事务治理方式,民族互嵌式治理涵盖了空间互嵌、生活互嵌、婚姻互嵌、文化互嵌和精神互嵌5个方面。公权引导、社会助力、群众参与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了民族互嵌式治理的基本运行逻辑。形势需要、中华文化、顶层设计与族际政治整合为民族互嵌式治理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构成了民族互嵌式治理的主要推进路径。民族互嵌式治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效的实现方式。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的高校国防教育路径研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高校国防教育的灵魂和主线是爱国主义教育,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具有民族精神、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的新时代大学生,二者具有高度吻合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提升高校国防教育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现实意义。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推进线上和线下培训课程体系建设、推进科学客观双重价值体系建设,构成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