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的乌兰牧骑精神传播——基于《红色文艺轻骑兵》叙事特征的分析
报告文学《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纪事》呈现了乌兰牧骑从建立之初至今,用艺术服务人民群众、用可以用得到的各种方式传递党的声音、温暖和关怀。在叙事特征上,作者以"故事化"的方式呈现了乌兰牧骑精神的国家逻辑、情感逻辑和艺术发展逻辑。该篇报告文学重要的传播价值在于,可以让读者清晰认识到乌兰牧骑精神的传播完全相合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中。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高校边疆少数民族学生“五个认同”教育
"五个认同"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兼具"边疆"和"少数民族"的双重特点,是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重要力量。在高校民族团结工作实践中,精准化做好边疆少数民族"五个认同"教育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通过对多所高校的调研,认为针对边疆少数民族学生"五个认同"教育,应着力在工作机制、教育针对性、教育方式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予以提升。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两个重要论断,意味着抓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成为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此,从经济高质量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内涵出发,构建四个维度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衡量民族地区48个地级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根据实证结果提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义,将保护好生态环境和利用好生态资源作为民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原则,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创新驱动作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云南城市民族工作的创新实践研究
长期以来,云南民族工作的重心在农村,农村民族工作有成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相较而言,城市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滞后于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工作的针对性不强。随着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云南民族问题城市化的特点日趋突出,城市日趋成为民族关系协调的重点和难点地区,民族工作的重点也随之向城市转移。近年来,云南在城镇化进程中通过构建格局、发展经济、繁荣文化、依法管理、宣传引导、提升服务、完善保障等城市民族工作的有效举措,进一步强化城市民族关系协调机制,加快城市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城市民族事务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城市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各民族相互融合、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在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过程中,各民族不断深化、拓展交流交往交融的内涵和形式,在城市“共居、共乐、共享、共融”的创新实践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云南民族同源神话研究
中华民族同为炎黄子孙,某种程度上蕴含着民族同源神话的叙事逻辑。云南的民族同源神话作为区域民族共同体的集体意识,蕴含着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情感价值。遵循民族共同体结构的建构性与建构的结构性“双重互构”研究进路,分析云南民族同源神话的生成逻辑、叙事特征、结构功能、启示意义,寻绎其内生性、自发性、民间性、微观性因素,在新时代讲好民族团结故事,有助于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在牢处,扎在深处,系在实处。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学术期刊审稿对策研究
新时期民族宗教问题又呈现出新的复杂的特点,它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党的长期执政、民族的安定团结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重要的就在于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而学术期刊作为学术前沿阵地和文化传播园地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和传播功能。所以,学术期刊应严格把握民族宗教类文章的审核和刊发,以便更好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持和现实动力。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现代汉语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为了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效果,文章首先分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现代汉语课程思政实践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然后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现代汉语课程思政实践的有效路径。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院校课程思政建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新时代关系国家与民族命运的重要理论与现实命题,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纲”。民族院校作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承担者,通过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制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以课程思政协同推进铸牢各族青年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民族院校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民族院校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举措。本文以西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初步提出了民族院校课程思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内容设置及教学体系设计,以期实现从“课程思政”到“思政课程”的有效转变。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近现代黄帝陵祭祀研究
黄帝陵祭祀是近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晚清以来,革命党人对传统黄帝陵祭祀加以改造利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步形成作出贡献。民国时期,借由对黄帝陵祭祀的制度化,黄帝为整个中华民族始祖的身份逐渐广为人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祭黄帝陵的仪式进行了借用与创造,赋予了"黄帝符号"以"劳动人民性"等新内涵。改革开放后,黄帝陵祭祀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面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还要找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总结黄帝陵祭祀的有关历史经验,以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黑龙江红色资源的利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事务治理工作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举措。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黑龙江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留下了内涵丰富、形态多样的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资源,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本文全面分析红色资源利用存在问题及成因,从“主体—工具—对象”三个维度探析利用红色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对于深化各民族中华文化认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东北边疆乡村商务治理研究
乡村振兴的基础在于治理有效,对于东北边疆乡村商务治理,乡镇党委及村级党组织具有商务领导功能,乡镇政府指导村委会负责乡村商务治理的行政推进,社会组织形成积极的商务协同效应,广大农民群众配合各方力量全面参与乡村自治。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东北边疆乡村要开创民族团结进步新局面,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加强乡村商务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同互动,学习世界上的先进经验和适当做法,深化国际商务合作,推进乡村民主法制建设,完善村规民约,推动共同富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公共空间再造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是对“中华民族何以是一个”的强力回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经之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公共空间充任着承载定位功能、链接情感指向、诠释认知内涵的工具性媒介,并发挥场域功能承载集体记忆、生产身份归属、展演共同体价值,在以刻写集体记忆、再造个体认同、强化共同体价值为理路的公共空间营造中,对“想象的共同体”进行了必要的情境化呈现。在聚焦共性的前提下,通过再造公共空间这样的“物质-精神”共构基点,为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效路径。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藏传佛教中国化
历史上藏传佛教的中国化,是在中原王朝对藏地治理逐步深化的过程中发生的,是在藏地佛教与中原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中发展的,是以藏传佛教界高僧大德维护国家统一为主要表现的。今天藏传佛教界坚持中国化方向,关键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与当代社会文明进步相适应的宗教思想道德和组织制度体系;把团结统一的爱国主义传统植入教义阐释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广西中越边境地区普通话高质量推广普及研究——语言与国家治理系列研究之七
广西中越边境地区普通话普及率达92.92%,但普通话普及率与普及质量在区域、年龄、性别、职业等方面均呈现显著的异质性特征,依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为一种人力资本、交际工具与文化载体,广西中越边境地区普通话高质量推广普及有助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增强各族群众文化认同,是进一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群众基础、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的根本性工程。因此,新时期应遵循"聚焦重点、全面普及、巩固提高"新时代推普方针,坚持"分类施策"原则,着重加大广西中越边境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与跨境婚姻家庭主妇普通话普及力度,巩固提升中青年和青少年群体普通话普及质量,推动广西中越边境地区普通话高质量推广普及。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地区深入推普的思考——语言与国家治理系列研究之二
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形成认同。坚定不移地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本研究将普通话推广置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国家民族工作主线的框架下,分别从工具特性、制度属性、文化的载体与本质、人力资本效应四个方面分析普通话推广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结合我国推普工作取得的成效及存在问题,着重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剖析我国民族地区深入推普面临的矛盾和困境,并从普通话与民族语言之间的均衡、规模化普及向高质量普及的转变、语言治理和国家治理的融合、规律性和异质性的统筹兼顾四个维度提出了民族地区深入推普的思路和路径,为"十四五"期间我国民族地区普通话推广普及政策的调整和完善,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同语基础提供理论支撑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