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论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文化发展之间有着密切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有效传承历史文化、缔造文化共识和实现文化教化等。然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面临着偏狭的民族文化观、乏力的文化传播、凸显的文化窘境和不良的文化活动等问题。必须通过进一步提高文化认知、完善文化传播、增强文化认同和深化文化实践等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文化的滋养,要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运用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中,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共有、共识、共享,夯实各民族团结奋进、共同繁荣的思想基础,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涵濡
文化涵濡指谓情感、规范、目标的习得、传承和教化,其"包容—浸润—涵养"的结构,以文化互化的共化阐发了文化功能"习得—传承—教化"的涵化状态、濡染过程和涵濡效果。文化涵濡"结构—功能"模式在对象性活动中具体样式的运用,借助价值观赋予特定事物以意义的符号,构成了人类群体特殊的成就。共同建设中华民族的"共建"意识、共同发展中华民族的"共担"意识、共同享有中华文化和发展成果的"共享"意识,以"共建—共担—共享"的层次链接,阐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统性内涵。具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涵濡路径,延展彼此承认的情感共通、相互容纳的心理共情和体谅宽容的行为共意,贯通代际示范与现实展示的交互、本质意志与选择意志的律动。链接在文化涵濡路径作用范式中的民族成员身份表达与价值诠释,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和实践论的指向。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方略
作为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存在的社会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共同生命存在圈的形式,延展于复合民族共同体稳定的社会历史联系和共同的文化纽带。共建中华民族的命运与共意识、共享中华文化的共有精神家园意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心理认同意识、共同发展的团结互助意识,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内核。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共在性、共生性、共意性,指向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中华民族成员的心理认同、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指谓了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同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秉承、基本原则、路径方法,指向了特定的民族文化理念、外显民族特色的文化方式、基于民族目标而制定的文化原则,指谓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方略。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学行动——论少数民族文学的脱贫攻坚书写
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学的脱贫攻坚书写以文学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代文学的脱贫攻坚书写中,各民族作家和而不同,少数民族文学在表达使命、思量现实问题以及刻画扶贫干部等方面颇有特色。少数民族文学的脱贫攻坚书写是对十七年文学发展的辩证扬弃,与新时期改革文学和寻根文学形成了跨时空对话,开辟了新世纪乡土叙事的新路径,体现了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推动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少数民族文学脱贫攻坚书写是乡土书写的组成部分,如果能够在人物形象塑造、创作视野开拓、叙事视角丰富等方面有所改进,未来的少数民族文学乡土书写将会有更大提升。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学路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献整理与故事生产
少数民族文献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重要信息载体。挖掘少数民族文献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料,并对其进行艺术转化,生产主题鲜明、导向正确的民族团结故事,可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有效益的实践路径。由文献到故事转化的前提是选择好文献的主体,结合时代主题建构历史细节,生产富有教化意义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在实践中,要紧密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尊重历史、尊重民俗和传统,发掘民族性,最终产出民族覆盖面广、有历史纵深度和实证价值的历史故事。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心理场研究:价值澄明与实践路径
文化心理场是社会中的人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多层次具有共同价值倾向的心理结构。民族文化心理场是基于共同历史经历和相似情感体验而产生的族群依存的心理生活空间,场域的疆界在时间的延续性中流变,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生发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心理场以身份认同和族群认同为基础,文化认同为动力,是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形态。从文化心理场视角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生成和价值转换,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具有长期性和有效性。通过对场域中自然生态环境、民族文化心理和主体间文化互动的关照,再现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塑造现代中华民族国族身份认同,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内涵,能够从心理的深层结构稳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化解国家认同危机。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重维度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本源,厚重沧桑的历史渊源。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并体现在宪法法律之中。从文化、历史、政治与法治四重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根基、历史基础、政治保证以及法治保障,可以在更高层次上促进、巩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维体系构建及路径选择
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融入世界民族之林、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内在动力。"大一统"民族观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是民族精神共同体的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旋律,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维体系是:民族工作理论创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维度,中国话语体系构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达维度,传播能力现代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接受维度。"五个认同"共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路径,民族大团结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现实路径,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路径。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维体系构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与民族理论研究的主旋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应从内容维度、价值维度、表达维度、接受维度等四个方面着眼。从内容维度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理论创新;从价值维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价值共识;从表达维度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构建民族领域的中国话语体系;从接受维度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进一步提高培育能力建设。通过理论创新、价值共享、话语转换、培育入心,实现四个方面内在的有机统一,从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到实处。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今中国的时代课题,关系到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能否站稳脚跟,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能否实现。本文立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从不断厚植对“共同体”的认同、不断建构历史文化认同、不断强化核心精神价值认同三个维度,深刻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问题,期望不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双重进路
作为现代民族的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多族聚合体,也是全体国民构成的国民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议程,仅从加强民族团结的路径来推进是不够的,还须从增强国民意识的路径来推进。要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这样的双重进路及其实现方式各自有独特的功能和局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议程要达到效益最大化,就必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们在相互补充、相互规制中达到相辅相成。双重进路及其实现方式,如果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就更能看清其必然性和可能性;再施之中华文化的滋养及党和国家政策的推动,就将释放所蕴涵的强大功能,最终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内涵、历史使命和目标任务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所以能够得以凝聚,并在新时代以来得以进一步确认和发展,成为全国各族人民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意识遵循,正是源于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事实。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已经铸就中华民族是一个强大的命运共同体,在这个命运共同体之中各民族"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又融入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之中,因此,中华民族才能够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凝聚力和危机感。文章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形成发展的视角,以不同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所反映出来的路线和思想为历史脉络,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内涵,进而探寻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使命和目标任务,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得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通过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立足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他国实际,总结我国和域外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和教训,以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借鉴与启示。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与思考——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
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宁夏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宁夏在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维护稳定、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和几点思考,以期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大力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