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与实践路径 网络首发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党和国家一向高度重视民族事务,把民族工作纳入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来布局谋划。党的十九大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政治性、统一性、稳定性、历史性、普遍性等五个理论特征,还有显著的时代意义,我们可以从组织路径、政治路径、思想路径、物质路径、社会路径、法治路径等六个方面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要贯彻新发展理念,需要尊重差异追求共同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空间整合视角
社会空间整合既是揭示多民族国家建设的理论视角,也是促进多民族国家建设的重要方略。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空间呈现液体化、有机化、折叠化的基本态势,民族因素在社会空间演变过程中呈现流动变迁、嵌合融会、联通易感的特点,这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良好条件。从社会空间整合的视角分析对口支援与民族教育异地办学政策的效能,为我们进一步在相关政策落实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启示。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论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旨内涵和实践指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涉多元族群在交融生活实践中所逐渐内生且不断聚合的共识性价值与共鸣性情感,是中华民族历史形塑的精神引领与民族国家价值诉求的社会表达。在民族共同体给定框架内,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族际互动的社会关系演绎,固基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构成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论域;在新时代场景中,文化传承价值意蕴的民族基因以共生的价值追求阐发,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成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论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五个认同"根基性表达的利益性诠释以情感共通的利益自觉,提升民族成员共享的价值意旨,构成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论域。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审美向度研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理应涉及审美,这是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文化根基的需要,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主流价值认同的需要,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理基石的需要。同时,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识可以增强共同体成员的历史文化认知,审美价值可以凝聚共同体成员的集体价值共识,审美认同可以唤醒共同体成员的集体情感认同。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审美相结合,立足审美之维对其进行逻辑探析,最终落脚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审美实践,这将使得我们更加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博大精深,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内涵、诉求及其策略
情感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发挥着引领作用,其中积极情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黏合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诉求表现为获取民族尊严、建构民族信任、增强民族权利、复兴中华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因素有习俗差异、情感偏见、情感孤独和民族猜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策略要以叙事激发情感共鸣、以互信建构情感关系、以共情增进彼此理解、以身份认同选择增强民族交融的牢固性。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少数民族体育实践研究——以广西“三月三花炮节”为例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针对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实践途径:坚定传承民族文化特色,多渠道传承发展;创新共生的进化模式,促进现代体育与民族体育的共同发展;促进民族文化交互作用,树立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观念;完善社会共生发展机制,共建中华民族美好生活等措施,从而优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维度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在历史演进、现实实践中形成的共同精神认知、心理意识和价值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着深刻的价值内涵,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夯实民族地区的经济基础、筑牢政治根基、厚植文化底蕴。只有厘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旨归、进路等三重维度,才能形成强烈的民族共鸣与认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逻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源于中国几千年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新中国国家构建的思想意识基础。新中国建立后,党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继承发展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开展民族工作的行动指南。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各种风险挑战,我们必须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不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逻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对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者相统一问题作出思考。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古代中国"大一统"思想一脉相承,是对近代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两大历史任务的自觉回应,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建构民族国家的内在逻辑;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浸润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科学指导;从实践逻辑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主线,是实现中国梦的内生动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将党的领导组织优势、各族人民群众的凝聚力融入到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创建中,融入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中。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逻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以历史逻辑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浩瀚的历史时空中,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发展。以理论逻辑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科学指导和中华传统“和合”思想的深厚滋养。以现实逻辑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非脱离现实的抽象术语,而是各民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诉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选择。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逻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悠久的历史逻辑、清晰的现实逻辑和严密的理论逻辑。三重逻辑既提供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重要性阐释,又提供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内容和努力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进中华民族文化融合发展;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努力提升治理效能,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根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价值意蕴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作为各族人民共同意志的凝结与表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反映了各族人民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理念以及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从国家发展的价值目标维度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民族建设的价值理念维度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促进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从公民培育的价值准则维度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凝聚各族人民精神力量之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基本途径探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基本方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完成好任务,就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增强全体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属性结构认同、文化内涵认同和核心价值观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族性结构认知基础、民族文化认同基石和共同精神家园价值归属。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逻辑——基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视角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把握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新态势,重视“民族大团结、大联合”的重要性以及对当前和今后民族工作提出的科学论断,其内含的理论、历史和实践逻辑是辩证统一的。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点,从“现实的个人”角度把握其理论逻辑,在时间与空间交错的历史逻辑中探索人民群众“历史合力”的生动延续,发挥“理论掌握群众”的实践逻辑,以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事业。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若干话语趋向
在如何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属性的问题上,当前学界大致形成了民族团结、国族建构、共同体建设三种话语趋向。“民族团结话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作具有延续性与拓展性的民族团结策略,“国族建构话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作具有突破性与创新性的国族建构手段,“共同体建设话语”则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作具有超越性与本质性的共同体建设方案。尽管三种话语趋向之间并无根本性冲突,但彼此之间还是体现了颇为不同的学科传统和逻辑取向,在理论阐释和实践推进的侧重点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通过对这三种理论话语趋向进行比较分析,可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