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把握的“四个关系”
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把握的“四个关系”作出了论述。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强调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强调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强调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强调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这“四个关系”贯穿了马克思唯物主义观点,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完整准确把握,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推动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
-
深刻理解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由十二个方面构成的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 系,对促进新时代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 贯彻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 作的重要思想,就要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以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为原则,不断推 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
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把握 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积极谋篇布局,适 应新形势新要求,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实践。在宏观视野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 统筹兼顾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创新发 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对我国民族工作以及民族关系发展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和基本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基础。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政治基础。
-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须着力把握的三个维度
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凝聚民族共识、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应对各种争议、质疑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需要。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化和拓展了以往的教育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方向,"五个认同"是维系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交流交往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途径。深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须着力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全民生活化路向,确保行之有效的载体和方法,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动我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和“纲”。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提出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要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开展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背景、含义、意义、价值旨归与实施路径等问题的研究,以此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根本遵循、认识基础和学理依据。
-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延边州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为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倾注大量心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我们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65年来,延边州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连续五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地区,创造了民族工作的"延边样板",2016年延边州被国家民委命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的一面旗帜。
-
社区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价值及其实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建立和谐民族关系、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举措。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性视角解析,“民族心”“民族意”“民族情”“民族力”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重内涵。而社区教育在助力“共通语言、交往空间、民族情感、物质基础”等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基本条件供给中具有独特价值。社区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其价值实现的主要路径有:重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以习用共通语言凝结“民族心”;丰富社区教育互动形式,以拓展交往空间凝聚“民族意”;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以涵养民族情感凝集“民族情”;扩大社区教育资源共享,以奠定物质基础凝合“民族力”。
-
社会资本、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视角下的民族地区社区治理——基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实证研究
创新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是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问题。在民族地区,经济的欠发达、民族的多元化等都为社区治理带来了挑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是处理民族问题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社会资本"相结合为视角,探析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视角下创建民族地区社区治理的路径。经过研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可以加强社会资本在民族地区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进而推动社区治理的发展。因此,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就成为创新民族地区社区治理的有效路径。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传播:时代价值、现实困境与实施策略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大战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传播对于增强意识形态话语的影响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但同时遭遇话语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新旧话语媒介的博弈、话语传播与个体接受的张力等现实困境。要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传播的实效,应在激发人民的主体意识、突显传播的现实品格、强化话语的全球传播力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以更好地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
-
社会治理视域下乡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路径优化研究——以重庆市武隆区石桥苗族土家族乡为例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社会工程,与社会治理在价值目标上根本一致,政治理念上高度契合,文化逻辑上深度契合。武隆区石桥苗族土家族乡通过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机制、搭建多层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平台和多维度建立基层特色服务体系等举措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取得了各民族和谐共生,共建美丽平安家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各民族共享发展成果的成效。但该乡仍存在创建工作组织动员不充分、创建工作能力有待提升、共建共治共享不平衡等困境。基于社会治理的视角,当前应从完善平台建设、加大培养民族地区干部人才队伍力度、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优化新时代乡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路径。
-
社会治理共同体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实践模式探析
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内涵丰富且意义特殊。新疆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基础上,紧密结合社会治理场域建立起的"多元主体"一体化治理机制和多元主体"嵌入式"共治方式,包含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核心要素和价值理念,是社会治理共同体在新疆的实践模式,体现出把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落实到社会治理中、具体化为相对稳定的治理模式和治理实践。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依托和发展要求,不仅需要全面构建集安全、稳定和发展为一体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更需要从内部不断筑牢社会治理共同体。基于此,要依据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深化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理路,重点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全面依法治疆等方面来把握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科学向度。
-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基于共同内群体认同理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费孝通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构想,为国家民族政策提出了一个学术的理路。Gaetner和Dovidio提出的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和费孝通"多元一体"及现在党和国家提出的"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不谋而合,其理论框架可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提供借鉴。该理论认为共同内群体的形成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包括群体间的相互依赖性、群体间的差异性、社会情境、预接触经验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在良好的制度支持和社会氛围的基础上,突出不同民族的相似性和共同性、淡化差异性,增加平等的接触机会,促进跨民族互动与合作。通过构建共同内群体认同促进中华民族认同,突出民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使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努力,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引导各民族人民把自己和其他民族成员视为民族共同体的一部分,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知相似性、信任和理解,减少威胁感,最终带来认知(积极的想法)、情绪(同情和关爱)和行为(合作和帮助)方面的积极改变。
-
社会网络视角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本文将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宏观大社会和微观小社会相结合、整体结构与个体互动相结合,不仅考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所在场域和结构功能,还关注各民族主体作为行动者在该共同体中的行为和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结构和事实不是对各民族要素的简单加总,在社会网络结构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拥有自主能动性,可以通过民族关联的认知关联、情感关联、利益关联、制度关联和愿景关联五个维度整合社会资本。文章采用托马斯·福特·布朗的系统论分析方法,从行动者、结构和环境的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社会网络功能和路径。
-
社会实践理论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构想
培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长期、复杂的工程,对于此意识的培育与铸牢不能仅停留于意识形态层面,更需要体现在人们的实际活动中。以当代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为基本框架,分析其社会实践理论中三个核心概念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适切性,在此基础上勾勒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图景,并进一步提出在政治场域、教育场域和社会场域实践铸牢的有效进路(即政治场域:发挥政策内隐力,助推共同体凝聚力现于行;教育场域:协同各方资本,涵养行动中惯习的创生;社会场域:打破空间隔阂,凝聚社会共同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