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后真相时代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及治理路径研究
网络舆论是公民对现代社会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与社会文明活动的集中反应,所以提高网络治理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中之重。在后真相时代,民族地区的网络舆情呈现出跨域性、隐蔽性、标签化的特征。同时网络舆情具有不确定性,舆情传播方式多样且易受到境外势力的影响和操控,这更增加了治理的难度。因此,在后真相时代,各级政府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网络舆情引导的理念,加强对舆情参与主体的分类引导,提升网络舆情的技术治理水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网络成为新时代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黏合剂。
-
后现代语境下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后现代的三个核心观点是对主体和理性的心理学瓦解、对"制度化""同一性"的社会学批判、对意义构成主体的语言哲学批判。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看,后现代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包含着历史的叙述方法、历史规律的必然性和语言的历史性的历史法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文化产品,最流行的民族品牌。能不能正确解读、欣赏和理解这个文化产品、民族品牌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关系到能不能提高各民族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水平。各民族克服"自身体验的失语体验"、进行理性自我的建构,一律平等的建构、文化认同的坚定是后现代语境下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方案。
-
后民族民主与宪法爱国主义
民主与宪法爱国主义是走向后民族政治的必由之路。因为民主国家经过人民的意见和意志而实现了合法化;宪法爱国主义似乎能够取代民族主义而成为一种新型的爱国主义。然而,试图从后民族民主和宪法爱国主义中排除掉民族主义,建立一个远离民族的后民族共同体未必就是一个最佳选择。相反,在欧盟不断扩大的同时深化共同体意识,不断把"他者"想象成"我们",培养出一个更大的"民族共同体"也许是更现实的路径,因为在"民族"的语境里民主和宪法爱国主义才是最有效的。
-
红色文化助推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
红色文化铭刻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群众共同英勇奋斗、反对剥削压迫、争取民族解放的光辉历史,蕴含着各族人民群众艰苦奋斗、敢于斗争和勇于革命的宝贵精神,是培育和铸牢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财富和动力源泉。红色文化有利于强化"五个认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新时期要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以其政治价值奠定思想基础,以其经济价值铸牢物质基础,以其文化价值构筑精神新高地,以其社会价值激发新活力,以其生态价值增强新磁场,不断培育和铸牢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红色文化增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向度解析
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建设征程的历史凝结,补钙壮骨,通今溯源,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严密的耦合逻辑。在政治上,红色文化有利于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明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前提;在经济上,红色文化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民族互惠指向,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在文化上,红色文化标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中国底色,聚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动力;在社会上,红色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认知;在生态上,红色文化有助于建立人与自然交响协奏的生命共同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生态底线。
-
红色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价值功用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先进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涵养和深刻的精神内涵,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准确把握红色文化的定位,深入挖掘其深层价值,为进一步拓展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基础。
-
红色文化润疆的逻辑结构、实践探索与优化路径——以可可托海干部学院为例
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文化润疆被纳入党中央治疆方略,这是新时代党中央治疆方略的重要发展。红色文化润疆是文化润疆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润疆就是要让散发着历史芬芳的红色文化穿越历史的时空,融入新疆各族人民的心灵深处,成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精神之源。可可托海干部学院作为成立较早的红色教育基地,在挖掘整理可可托海红色文化资源、提炼阐发可可托海精神、探索创新红色教育方式、积极拓宽红色教育覆盖面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创新,为深入开展红色文化润疆工程提供了有益借鉴与参考。在新时代,挖掘整理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精神,切实开展红色文化润疆正当其时、大有可为,要重点聚焦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二是创新红色文化润疆的方式方法,三是紧扣红色文化润疆的价值目标。
-
红色文化融入“四史”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红色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头活水。将红色文化融入“四史”教育,用红色基因激发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在新发展阶段,各地区各部门要因地制宜将红色文化融入“四史”教育,将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将红色文化与学校教育整合,将红色文化与新媒体融合,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红色文化认同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研究
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要求,在高校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重要内容。要使得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更富有成效,深化文化认同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其中的红色文化认同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以下重要价值: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有助于增进大学生的情感认同;有助于形成大学生共同的价值追求。
-
红军在哈达铺期间民族政策的实践及其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哈达铺地区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从实际出发,科学制定并执行民族政策,极大地团结了少数民族群众,为长征胜利乃至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为党的民族政策的制定实施提供了历史经验。研究长征时期红军在哈达铺民族政策的探索和实践,以史为鉴,对于新时代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红河南岸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研究
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是近年来民族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关注的主要议题之一,其对我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具有路径创新的意义。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部山区民族空间层面的互嵌式社会结构具有独特的组织形式。当地各民族在生态多样性基础上结成的"互嵌式"社会结构,不仅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而且使族群主体的文化价值及族际共享的文化生态道德的双重诉求都贯穿其中。本论文通过对红河南岸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考察,在动态视阈中剖析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产生与存在的基础,存续的前提及新时空下的维系与培育的社会条件,为我国其他地区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构建提供参考和借鉴,进而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共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认同的一种表现,是文化自信的彰显,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入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加强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共有、共赏、共享、共传。
-
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伟大抗疫精神是在抗击疫情的具体实践中涌现出来并得到弘扬培育的新时代的中国精神,是战疫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结构性效应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统阐发具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伟大抗疫精神的理论特质,涵括"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向度、"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科学态度、"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的时代维度;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时代指向,涵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地位、主要内容、实践向度。在现实性上,"民族—文化""政治—国家""政党—道路"认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打造、整合性规约、建构性提升,则构成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实践策略。
-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力量源泉,同时也是国家保持统一非常重要的基础。要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对这一主题进行研究,以期提供更多的依据。
-
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少数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当代中国族际政治整合、边疆安全治理和中华民族建设的迫切需要和客观要求,又具有充分的历史、文化基础。作为共创中华历史凝结成果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于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内涵要求。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建设工程,必须在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因素力量的基础上,以"国家主义"取向为原则,以爱国主义教育为红线,从少数民族实际出发,从本民族特点出发,把铸牢共同体意识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把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新的历史自觉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谋划、科学设计,扎实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