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心态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山东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发源地,文化资源极为丰厚,齐鲁文化中蕴含的大一统观念、德行文化、爱国精神、和而不同等理念以及齐鲁大地的宝贵物质文化遗产,共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
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学当代创作的精神空间转换与价值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将未来发展的多民族协同性、一体化愿景表露无疑。作为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强调在坚守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更要在政治文化表达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上下功夫,培育新启蒙意识,连通时代精神,创造性运用自然逻辑、乡土经验去除现代文明的人类中心主义痼疾,从异己的自我、异化的物质世界中探索解脱和救赎的文学之路。
-
黑龙江流域各族对满族形成的影响
黑龙江流域各民族与满族的形成关系密切,满族的祖先及其主体来自黑龙江流域。在满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生活于黑龙江上游和下游地区的索伦、东海女真等都在人力和物力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满族的形成和发展。
-
何以“图说中华民族共同体”:基于语图互文的研究
"图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指涉运用视觉修辞的手段,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发的历史文化联系。互文共律的语图叙事、互文隐喻的转义生成、互文语境的图像释义构成了语图互文的理论框架;图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对话叙事、跨域映射和情景生产,以造型表意和意指空间的对话、"源域"和"目标域"的图式转换、"生存""共生""发展""复兴"的情景创设,构成了图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互文之维;图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叙事""转义""释义"策略,则以承载内容主题和增强参照联想的信息加工,凝练转换装置和深化理解认知的概念迁移,集成情景图像和形构象征解码的文化场域,构成了图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互文策略。
-
何谓核心价值体系?——兼论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经提出多年了,学术界也进行了持续、深入、系统的研究,但是什么是核心价值体系、构成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规范具有什么特征,这些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澄清。从人类文明史上看,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在文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在一定的民族共同体范围内,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认知、接受和遵循的价值规范的总和,它以一定的人性模型为观念前提,以一定的信仰为灵魂和意义归属。
-
郝经民族关系思想探析
在少数民族建立第一个大一统政权过程中,汉族思想家和政治家如何认识这一政权及其民族关系?郝经对此作了深入思考和有益探索,从而成为这一时期思想家和政治家认识和处理民族关系的样本。郝经民族关系思想主要包括从文化视角认识正统,以战争方式实现大一统,提出"三道并出"战争策略、坚持"纲纪礼义"积极"汉化"等理论观点;其形成既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又受元初士人与其师元好问的影响,还与其个人经历密切相关。郝经的民族关系思想不仅对维护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稳定、调和上层思想矛盾、缓和民族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在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一是有助于确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趋向,二是有助于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三是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
-
夯实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的民生和国字号的丰碑工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固本之策。扎扎实实做好脱贫攻坚的巩固工作,防止返贫,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是凝聚人心的德政工程。而铸牢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涵,就是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就是使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治久安、兴旺发达,就是充分调动起56个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就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大智慧,置换出中华民族无穷无尽的磅礴力量,真正使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生命力经久不衰,真正实现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使每一个中国人都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为真正实现中国梦,建设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在全中国人民心目中竖起永不磨灭的历史丰碑。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独一无二的源头与基础。制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但从根本上能够彻底解决“三农”问题,也可以从源头和民心上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
-
捍卫藏区国家安全坚决遏制达赖分裂集团兴风作浪
如何牢牢掌握藏区反分裂斗争主动权,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藏区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维护藏区长治久安,必须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解决藏区面临的特殊矛盾;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民族团结;通过促进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发挥藏传佛教的积极因素;揭露达赖分裂集团的分裂图谋,认清达赖分裂集团的本质;加强藏区干部队伍建设,奠定藏区反分裂斗争的基石。
-
汉族信仰伊斯兰教现象研究
汉族人信仰伊斯兰教是一种古已有之的历史现象,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这一现象的研究重视不足,以致在信仰伊斯兰教的汉族人的文化属性与民族成分方面存在某些误区。在宗教、文化、社会、民族等许多方面,对这一历史现象作较深入的分析,就会得到信仰伊斯兰教的汉族人主要是信仰文化的转变,而非民族属性改变的结论。因此,从理论上讲,"汉族穆斯林"的称谓,更能准确地表达其民族与信仰的特征。
-
汉语“民族”概念的特点与中国民族研究的话语权——兼谈“中华民族”、“中国各民族”与当前流行的“族群”概念
汉语"民族"概念虽然具有含混、模糊的特点,并带来使用和交流的诸多不便,但其内涵的丰富和外延的宽泛,所显示的灵活性和包容性是欧美各国语言的相关术语不能比拟的。它能充分展现不同层次和不同层面的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综合不同阶段不同形态的民族共同体的共性,揭示民族过程的规律与趋向,适应不同学科民族研究的需要。必须坚持中国民族研究的话语权,完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族群"概念的泛化使用会给我国民族研究带来困惑,不赞同用"族群"来取代"民族"。
-
韩国统一方案的法律分析
韩国统一方案历经多次变化,最终确定为"民族共同体统一方案"。根据韩国相关法律规定,从国家三要素、和平统一、统一主体、南北评议会组成以及民主选举等方面对该统一方案进行分析,其结果就是韩国对朝鲜进行吸收统一,朝鲜国家消失,中朝边界问题将会成为隐患。
-
韩国对半岛和平统一的路径选择——“安全共同体”理论的视角
本文从卡尔·多伊奇“安全共同体”理论中的一体化与合并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理论出发,阐述了朝鲜半岛和平统一存在“先一体化、后合并”与“先合并、后一体化”两种可能的路径选择,其中着重分析了韩国《韩民族共同体统一方案》所设计的“先一体化、后合并”统一路径的内涵、特点及实施困难。
-
海外离散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逻辑及铸牢路径
自2014年5月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之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已经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海外离散者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对坚定他们维护祖国安定、促进民族团结、睦邻友好的信念和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国内外经验的总结,尝试提出从祖籍国、离散社区、离散精英、远距离民族主义四个方面来铸牢海外离散者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国族的过程:“生活”的变迁
查尔斯·拉莫尔指出了多元主义的危险并提出了"核心道德——合理分歧"的模式。其关键概念是"生活形式",该概念承认了归属的差异。中国的少数民族在国家政权识别和塑造中被赋予明确的名称,是现代化的产物,是身份建构的过程。今天的多元更多地是建立在个人主体性的多元之上。在一个分工复杂的社会里历史偶然性造成的差异得到反思和修正的机会。后现代主义主张用培育他者来补充自由主义式的宽容原则。后现代主义力图突破"中心文化—边缘文化"的模式。认同源于类似的"生活形式"。"生活"是结合共同价值观与差异分歧的场景。对少数民族的新塑的内容都具体的集中在少数民族的"生活"上。
-
国与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知识论反思
20世纪30年代国学史上"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学术辩论,集中反映出近代中国国家转型过程中民族国家建构所遭遇到的一种知识困境:无论是顾颉刚强调"国家一体"还是费孝通重视"民族多元",这场知识争论的核心在于如何认识国家与民族的关系。本文通过对争论各方的知识脉络重新进行梳理,分析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边政学派、燕京社会学派、史语所以及未直接参与争论的"延安学派"在此问题上所各自秉持的知识立场与逻辑,由此可识别出现代中国国家建构所走过的思想轨迹及其对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知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