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人民日报评论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做好新时代西藏工作至关重要。在日前召开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西藏工作必须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
-
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各族干部群众要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心灵深处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扎实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民族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总结了民族工作取得的成绩与经验,分析了当前和今后民族工作面临的形势,为我们创新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廊坊地处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区,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扎扎实实做好民族工作尤为重要。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维度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是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这一共有身份的认同意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法律制度保障、共享经济繁荣、扎牢文化纽带。
-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含义
目前对 “中华民族共同体” 含义的认识仍存在分歧, 这种局面不利于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程。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各个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共同的国家疆域、 互补的生计方式、 互鉴的生活经验、 共有的历史记忆、 共认的价值体系、 共育的国民意识、 共享的精神家园的实体与精神共同体。 而 “中华民族” 之所以成为共同体的名称, 源于 “华” 字体现了中国人的起源与象征意义; “中华” 是中国各个民族不断融合的结果; “中华” 已经演变成为中国国家的名称; “中华民族” 这个名称能够反映中国各族人民共创同建中国的发展历程。 因此, 中华民族共同体现代含义就是国族称谓。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
-
在历史前进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做好新时代青海工作至关重要。青海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提出:现代化是最广大人民的现代化,也是每个人的现代化,每个人都要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新时代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
国家民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五个抓”
新华社北京1月20日电(记者 王琦)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记者20日从在京召开的全国民委主任会议上获悉,国家民委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抓教育、抓交融、抓发展、抓法治、抓稳定,推动“十四五”时期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蒙古族谚语说:“但凡结为安达(兄弟),就是同一条性命不相舍弃。”内蒙古历史上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在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蒙古、汉、满、回等55个民族。“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
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要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
费孝通民族研究理论与“合之又合”的中华民族共同性
本文立足对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性等概念梳理的基础上,把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置于中国文明历史进程的大脉络中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凸显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费孝通民族研究理论的回顾与反思,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内在运行机制和特点及其对新时代民族研究的重要启示。文中强调历史上各民族历经“合之又合”的内在运行机制,是在交往交流交融基础上的内在统一。费孝通的研究超越了传统的单一民族研究的限制,从区域和网络来研究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方法论上的拓展。不同的历史文化区域是在各民族文化交流、经济往来、社会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共同区域文化,进而互相汲取人文发展、共同发展的历史经验。通过对费孝通民族研究理论的思考,对于新时代的民族研究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乃至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
以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9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趋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阐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的,由早期华夏族向汉族的融合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基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思潮的觉醒与初建,加速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党的几代领导人的注重民族发展和理论创新,促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思想,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