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用交往交流交融理念促进民族团结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为宁夏提出了“努力实现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这次又为自治区成立60周年题词“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为宁夏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我们要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宁夏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对标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做好宁夏发展的各项事业。特别是要对标民族团结,用交往交流交融的理念和方式,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个重大关系。能不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能不能实现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国家统一、保卫领土完整。
- 民族团结、守望相助是鄂尔多斯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 学习讲堂丨民族团结一家亲,携手共筑“中国梦”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团结关系刍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民族地区的团结进步,民族地区的团结进步也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成为各族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因而实现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各民族共同富裕需要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促进民族团结有机结合,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繁荣发展。
- 民族关系
- 【民族团结】各民族团结友爱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
-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传统上,少数民族主要聚居我国西部边疆和农村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这个群体城镇化,不仅可以推动民族传统社会现代转型,实现“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的战略目标。而且可以使各民族同胞共同参与城市各项建设,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来,推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使他们“进得来”、“留得下”、“过得好”,成为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本文以笔者2016年暑期在北京、广东等地相关调研材料为基础,综合其他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相关材料,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
马克思民族思想逻辑理路及当代价值研究
马克思民族思想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批判和继承孟德斯鸠、伏尔泰等法国启蒙思想家以及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哲学家的民族思想基础上创立。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促使人类从氏族走向部落联盟再到民族的诞生。民族问题是整个社会问题的反映。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应以马克思民族思想为指导,大力发展生产力,重视少数民族群众利益,加强思想教育,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等措施,实现民族和谐,增强民族团结。
- 从“嵌入”到“互嵌”: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研究的视角转换——基于贵州省T县调研
-
充分发挥第一书记统筹管好“七支队伍”的重要作用
本文叙述了第一书记统筹管好“七支队伍”的重要性,阐述了“七支队伍”的主要任务,要充分发挥第一书记统筹管好“七支队伍”的重要作用:强化和明确第一书记职责任务;建立权责统一、分工协作的运行机制;加强领导、全力保障第一书记工作;用严明纪律推动责任落实。
-
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双重维度
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在共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精神栖息之地和灵魂归宿之所,是维系民族关系团结和谐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灵魂,其培育必须从个体价值观入手,夯实基础,同时结合实际和时代要求加强社会价值观的凝练和培育,上下联动,二维协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将培育个体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中。
- 理论|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处理族群与国家关系的模式研究
-
民族问题的核心是国家认同问题
民族问题的核心是国家认同问题。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核心任务是将国民对各自民族的忠诚转变为对国家的忠诚,在尊重多元的民族认同基础上建构国家认同。国家认同建设包括政治认同建设和文化认同建设。 其中,文化认同建设是根本,稳固的文化认同可以消解政治认同危机时国家认同危机的程度。“民族问题的核心是国家认同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安排必须及时回应国家一体化建构与民族文化多元发展的互动态势。
-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处理族群与国家关系的模式研究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着把诸如语言、文化、宗教等因素整合到统一的民族国家体系的国家建设任务。公民权保障政策、多元文化政策、国族一体化、基于族群因素的区域自治,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探索的处理族群多样性与国家一体化建设张力的几种主要模式。少数族群公民权的承认和保护是少数族群对所属国家产生认同、增强国家归属感的基本条件。多元文化政策如果只停留在承认、尊重和保护文化差异性,而没有同步推进文化间、文化和社会交流交融,这种多元文化政策不足以维系国家统一。国族一体化模式,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制度和政策的有效配合,加强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与相互认同,在巩固国家认同方面是成功的。基于族群因素而实施区域自治的地方,如果国家整合区域联动发展的能力弱,往往导致自治地方与本国其他地区经济社会联动发展的脱节,容易滋生分离倾向。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少数族群公民给予政策扶持,提高个体实现公民权的能力,努力减小族群边界与社会阶层分界的重叠,打破族群身份固化可能为族群主义势力发展留下组织空间,避免族群身份成为各种政治力量进行社会动员的工具,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