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高山族播种祭
“播种节”是居住台湾省北部至中部山区的高山九族之一--泰雅族的节日。泰雅语称为“达睦普呼”。节日活动在每年春播结束后举行。泰雅族没有准确的历法,按祖传的习惯,以长满山上的“塔卡那斯”(意为报春天使)树之荣枯来判断季节。此时,树高大枝多,初春时,枝上开满花朵,常在微风中发出轻轻的呼啸,响声回荡整个山谷。 泰雅人把这种时刻作为春种季节,开始播种。播种的前一天晚上,家长在睡觉前跪在床上,高举双手,祈求祖宗赐福,然后高喊“乌督”(意为祖先神灵),同时俯伏全身来回数次。接着双手手指交叉握拳,抱于怀中低语默祷,乞赐夜梦。如家长当夜梦见大海,高山或富裕之人,即为吉祥之兆,第二天即可开始播种;如梦见穷人或粪便,则是不吉利的象征,播种日期将推迟至获得吉祥梦兆之时,泰雅人旧习俗规定,播种必须秘密进行,否则被老鼠、害虫知道,它们会来偷吃种子和庄稼。 播种日破晓,人们带着种子、农具,悄悄上山,尽力防止被人看见,万一途中遇人,也应装作没看见似的低头而过。这段时间各家互不来往,妇女一律忌用针线和剪刀等物。播种结束之日,以家为单位欢度播种节。节日中午,家中主祭人带一只活公鸡和一头四五十斤的活猪,选一早田祭祀祖先,祈祷秋天丰收。然后就地杀猪(或鸡),将鲜血洒在田里,割下猪耳(或鸡冠)桂于田边树上,用以象征将供品献给祖先。待全村播种完毕,各家筹办酒宴,互请左邻右舍。聚餐后男女老少一起唱歌跳舞,欢庆播种结束,预祝来日丰收。高山九族的其他族群,大多亦有播种节。
-
高山族拔草祭
拔草祭是台湾省高山族布农人祭祀节日。每年农历二、三月间择日举行。祭前,各家酿酒,准备祭祀所用的物品。祭祀这天,入们盛装打扮,纷纷来到田地附近。家长弯腰拔草,祈求上天保佑粟苗迅速成长。之后还用一种野草轻轻敲几下各人的后背,据说这样可以减轻腰背的酸痛。祭祀仪式结束后,高山族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人们在回家的路上,要射用草和树皮缠成的滕球。象征射死一切专吃农作物的害虫。
-
东乡族阿舒拉节
阿舒拉”为阿拉伯文“第十日”的译音。根据伊斯兰教历,这一日是伊斯兰教历的1月10日,是伊斯兰教圣日。阿舒拉节上,一些什叶派穆斯林会用铁链鞭打自己以纪念穆罕默德外孙侯赛因遇难。公元622年,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自麦加出走麦地那不久,曾规定这一日为全天斋戒日,此后因穆罕默德规定以伊斯兰教历第九个月“拉玛丹”为斋月,保留阿舒拉为自愿斋戒日,逊尼派现仍在这一日斋戒。
-
仫佬族仫佬节
麻江仫佬原称“木佬”,1992年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认定为仫佬。仫佬之名最早载于《新元史》的木娄苗,元、明、清时期,史书多以“木佬”、“木娄苗”、“姆佬”等相称。仫佬年定在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兔日。相传有两个方面的含意:一是仫佬人敬仰兔子的纯洁,他们的祖先曾以兔作为定亲礼物,成亲之日正好又是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兔场天,因此在这一天过年有凭吊祖先,继承传统之意;二是九月秋收结束,十月过年具有庆贺丰收,感谢祖先保佑之意。仫佬人还把“仫佬年”这一天视为吉日,很多仫佬人的婚礼都在这天举行,而不用请先生择日期。
-
仫佬族依饭节
仫佬族依饭节是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仫佬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仫佬族依饭节,又称“喜乐愿”“依饭公爷”,意为“向祖先还愿”。仫佬族每10年中分别3次于农历立冬时节选择吉日,以仫佬族人居住区域所谓的“冬”为单位,在各自的宗族祠堂里举行隆重而神圣的依饭节,进行虔诚的祭祀活动。整个活动历时一昼夜,由安坛、请圣、点牲、劝圣、唱牛哥、合兵和送圣七个程序组成。节日期间,全村上下一片欢腾,男女老少同庆丰收,共享欢乐,相互祝福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2006年5月20日,仫佬族依饭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Ⅹ-16。
-
仫佬族走坡节
走坡节是仫佬族青年对歌交友的传统节日,流传于罗城、柳城等仫佬族地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仫佬族男女青年结伴到村外的山坡上、丛林里及风景优美的河畔对歌交友,寻觅意中人。 早在清代,便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和八月举行,节期三五天不等。每当节日到来之时,仫佬族人便结伴而行,聚集在山清水秀的山坡上唱起山歌,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以歌为媒,谈情说爱,少则几十人,多的几百人,上千人不等。有的是从前的老相好(老同学);有的是从不相识的年轻人;也有来看热闹的老人和小孩。山脚、坡上、水边、路旁,一群群男男女女相互对唱山歌,男女间一唱一答。老年人与老年人喜欢唱“古条”,中年人、年轻人之间便喜欢唱起情歌。唱着唱着,越靠越近,有意的年轻人便唱到一起去了,有的肩并肩,有的背靠背。于是男女双方便相互赠送信物,通常都是男的送手镯,女的送手帕,这时女的便偷偷地观察意中男青年的脚都多长,以便回去后自己亲手缝制合脚的软底布鞋送给小伙子。每当唱到夕阳西下时,有意的男青年便在征得女青年同意下把女方送到女家村头,若女青年不愿意让男的相送,就说明女方对男方不太满意,还须进一步加深了解。 1984年1月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成立后,为了尊重民族意愿,决定将中秋节定为仫佬族的“走坡节”。此后,每年这一天,仫佬族男女青年按照传统习惯走坡唱歌外,政府还组织群众,搭建歌台,邀请各地歌手举行对歌比赛。节日期间还举行舞龙舞狮、文艺演出、斗鸡、抢花炮等活动。
-
仫佬族花婆节
仫佬族花婆节,又称“婆王诞”,俗称“小儿节”,在农历三月三举行。俗信“花婆”是掌管生育的神灵,她花园种的花都可以变成人,她送花给谁家,谁家就生小孩。人去世,又还原为她花园里的花。过花婆节时,各村要抬猪牵牛到花婆庙前宰杀献祭。祭时,由“冬头”(宗族下的分支头领)向花婆报告各户情况,感谢她送花赐子的恩德,并祈求她保佑小孩健康成长。祭毕共同进餐。新婚夫妇结婚时要向花婆许愿,如果生儿育女,就会报答她的恩德,希望她早日送子。生育后要在花婆节还愿,带上煮熟染红的鸡蛋和酒肉来祭祀花婆,完毕还要将红蛋分给各家,让各家分享福分。
-
傈僳族阔时节
“阔什”是傈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阔什节,是傈僳族人民的节日。“阔时节”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以前,傈僳族过节的日子以对物候的观察来决定,各村寨过节的时间各不相同,一般在农历十二月初五到第二年正月初十这段时间内,前后约有一个月。这期间正是樱桃花开的季节,所以每年樱桃花开时就是傈僳族过年的日子。
-
傈僳族新米节
又称“尝新节”是云南傈僳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到十月稻谷成熟时举行。节日这天傈僳族人怀着丰收的喜悦心情背着背篓提着箩筐兴高采烈地到田里拔回金黄饱满的谷穗加工后做成了香喷喷的新米饭。再用肉与新米搅和在一起全家共餐。食用前要先取少量喂家狗以表示对狗的感谢相传这谷种是大灾之年由家狗保留下来的。晚上全家人围坐在火塘吃团圆饭。这顿饭必须要全家人齐全了才能开始。 据说从前傈僳族地区有对恩爱夫妻在过新米节时丈夫因为等不及就先吃完干活去了妻子为此生气从此夫妻俩经常吵架最后不得不离婚。为了不再发生这样的事情节日期间家家都要讲礼节话团圆亲亲热热地围坐在火塘边聊天喝酒谈笑唱歌。最后全村傈僳族男女老少又聚集到寨子中央手拉手通宵跳舞。
-
傈僳族拉歌会
关于拉歌节的来历据说在僳僳族还有一段传说,在以前因人类放肆的浪费粮食,老天爷勃然大怒,便收回了民间的粮食,致使傈僳族闹了大饥荒,在最困苦的时候,有一只狗,奋不顾身去天庭偷了种子,才让傈僳族的人得以继续生存,所以,在这个节日里,僳僳族会将他们的第一块粑分给狗吃。
-
傈僳族刀杆节
傈僳族刀杆节,流传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的传统节日,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傈僳族刀杆节是傈僳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流行于保山地区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傈僳族地区,表演者表演“上刀山”、“下火海”,表现了傈僳族人民不畏艰险的精神,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消除各种灾难。 2006年5月20日,云南省泸水县申报的傈僳族刀杆节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Ⅸ—27。
-
傈僳族射弩会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傈僳族男子都要举行射弩比赛。正式比赛时,两男一女为领队,一男肩上扛弩弓,包头上斜插一只箭,一男两手举着饰有弯弓和箭标志的红、白两色旗。选手列队通过彩门进入广场,围着旗杆向红白两色旗祭酒,跳集体舞,舞罢开始比赛。 比赛时的箭靶,是傈僳族民间的特色食品——油煎粑粑和肉片。射手按顺序比赛,射 中“猎物”归己。收获最多的射手被喻为“最优秀的射手”。
-
傈僳族澡堂会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的三天里,散居在怒江各地的傈僳族人都要扶老携幼地汇集到泸水十六汤天然温泉,举行一年一度的澡塘会,在怒江峡谷,最出名的民俗,就算这“澡塘会”了。洗浴的人们十分讲究文明礼貌,男女之间彼此尊重,他们用圣洁的温泉水洗去一年的污秽,迎来吉祥。
-
畲族招兵节
招兵节,是畲族纪念祖先的宗教性节日,现仅流行于粤东、粤东北畲族地区。相传远古时期盘瓠往番邦取番王头时,被番兵追赶,到海边,得到神兵的帮助,才安然返国。人们为了纪念自己的始祖,感谢神兵,每三五年举行一次“招兵”,向他们献祭。但据实地调查,粤东畲族举行“招兵”大典的时间也不尽一致,丰顺县凤坪村畲族于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的吉日举行。潮州石鼓坪畲族一年分两次举行:第一次(阴历“除夕”)“请神上表,安井谢灶,推龙谢土,请兵安营,大谢”,称为“请兵节”;第二次(正月初四日),“请神、赏兵、祭符、散兵”,称“送兵节”。凤凰山区畲族已将“请兵”与“送兵”两节合并为五年举行一次,统称之为“招兵节”,活动时间定在农历的“大雪”至“冬至”之间的吉日举行,节期一般为三天三夜。“招兵”仪式在公厅举行,请法师主持,祈求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全村男女老少前来参加助兴,甚为热闹。粤东北九连山畲族地区的“招兵节”,活动的时间,一般是在年景不佳、风雨不调的年岁,经族人共商而定。活动分祭祀和祈祷两部分,祭祀的内容与上述粤东凤凰山畲族的“招兵节”基本相同。惟祈祷部分,是九连山畲族的创造,它使原来“招兵节”的图腾信仰宗教仪式发展为趋吉求福的传统民间习俗活动。
-
畲族乌饭节
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在这一节日里举行盛大歌会,并祭祖先拜谷神,载歌载舞,热闹非凡。并且,还要吃乌米饭,缅怀祖先,款待来客,故“三月三”又称“乌饭节”。 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华东地区唯一的民族自治县。上千年来,畲族人民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民族文化。畲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民族特点鲜明,山歌、舞蹈、婚嫁、祭祀等风情习俗、古朴深奥,富有情趣,乡俚民俗,纯朴热情。 [1] 畲乡景宁“三月三”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不断挖掘畲乡风情内涵,不断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成为畲乡景宁的一大品牌。 2008年6月14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申报的畲族三月三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俗;编号:Ⅹ-73)。 [2] 2019年11月,畲族三月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