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达斡尔族文学
达斡尔族文学包括原始氏族社会开始的民间(口头)文学和从辽代开始的作家(书面)文学二部分。 达斡尔族的民间文学分散文体和韵文体二大类。散文体包括神话、传说、故事;韵文体包括民歌、扎恩达勒、舞歌词、祝赞词、英雄史诗、乌钦(也称舞春)、谚语、谜语、萨满神曲词。 达斡尔族的作家文学包括了诗词、剧本、小说、散文、文学评论、翻译文学、报告文学(包括纪实文学)、儿童文学等。从原始社会以来的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达斡尔族先民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并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了他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
达斡尔族丧葬
斡尔人由于敬老的传统和灵魂不死的信念,对于死者的安葬和悼念活动很讲究。对死者忌讳直言说“死了”,而是针对死者的年龄、辈份,采用不同的说法。如对长辈之崩,敬称为“成佛了”;中壮年之殁,雅称为“逝世了”;少年之殇,惜称为“少活了”;婴儿夭折,憾称为“没站住”;萨满过世,崇称为“上尚德了”(上了神坛)。达斡尔人对正常死亡者实行土葬,当人死后,要给死者洗理、穿寿衣,将遗体放在西炕沿下的垫板上,头南脚北,脸上盖白纸或白布,在其胸前置一镜子,左边放着烟袋,在头前放一小桌,供以饭、茶、鸡、糕点、果物、酒等。
-
达斡尔族历法
阿涅也同汉族的春节一样为农历正月初一,但在庆祝节日的活动中包含着达斡尔人许多独具特色的习俗。做“希日格乐”点心、蒸粘豆包和野果馅的馒头、炸果子,这都是达斡尔族新年必不可少的环节。“过去,达斡尔人家的对联用满文书写,现在用汉文书写。”托雅说。除夕那天,每家每户要在大门外正前方堆起碎草和干牛粪,由长辈点燃。达斡尔人认为,点燃旺火能避鬼迎神,火越旺,燃烧时间越长,越象征着来年兴旺。同时,还要把熟肉、水饺和糕点投进火里,散出燎糊味,随着烟火升腾,祈求人畜安康,五谷丰登。“现在这些习俗也少了,就是老传统不能忘,依旧要守岁。”
-
达斡尔族节日
“阿聂”节 即春节,是达斡尔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每逢节日来临,人们便停止劳作,张贴年画和对联,准备手把肉等各种美味佳肴,并走亲访友,开展各种娱乐活动。他们称除夕为“布图”,是封闭、完成之意。一年过去了,“三十”夜里该封闭了,一年的事情在最后一天就该全部完成了。除夕的早晨,家家户户清扫庭院,张贴年画及对联,准备敬赠亲朋长者的礼物,并在大门口正前方垒起一大堆干牛马粪饼,并祭祖、扫墓(行棺殓土葬)。傍晚,燃起牛粪堆,使整个屯子笼罩在暮霭与温暖之中。老年人把大块熟肉、白面馍、饺子等投进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谷丰登,认为烟火越旺,燃烧时间越长,越是象征着迎来的是兴旺之年,日子越红火,所以都尽量把自家的牛粪堆高大些。
-
达斡尔族建筑
院落式民居也称“庭院式”,分布于我国的南方和北方,大多流行于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民族居住区,由住宅和院落两大部分组成。庭院的起源年代,已被历史湮没。从可供考证的史料来看,已有几千多年的历史。大至宫廷建筑, 小到地方民居,庭院都是一个构成建筑空间的主要元素。
-
达斡尔族婚恋
达斡尔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恪守氏族外婚制原则。男女青年订婚后,男方要送女方家马、牛、羊和酒,称为“大礼”。这一天姑娘要躲起来,不见未婚夫。婚礼前一个月,男方还要送一次小礼,礼品主要是衣、物,这时未婚夫妇才可以见面,并在一起吃“拉里”和挂面。到了结婚那天,结婚要置办酒宴,食品和菜肴必须丰盛,特别是在迎亲时,如果沿途碰见行人,不论是否相识,都可分得一份酒肉和点心。新娘要梳洗打扮绞脸修鬓,并接受妈妈的婚前嘱托。然后由嫂子盖盖头,哥哥背上车,并且是由女方家组织车队送新娘到新郎家。
-
达斡尔族歌舞
达斡尔族民歌基本上使用五声音阶的宫、羽、商、 徵4种调式。大都短小精悍,句逗分明,结构方整,多以4 句为一段,两句构成的民歌常重复下句,重复句中多用 衬词。演唱时普遍习用慢颤音。特别是在乐句末尾的长 音上,颤音由慢起而不断加快,曲调的收束常用下滑音。 达斡尔族常用的民间乐器有口弦、抓鼓、腰铃,也 使用四胡、三弦等乐器。
-
达斡尔族服饰
达斡尔族是中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和农业文化的民族。达斡尔服装受蒙古族和满族影响较大,男子穿大襟皮袍,外加长袍,用白布包头,戴草帽,着皮靴。
-
撒拉族语言文字
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撒拉族年轻人大都通晓并使用汉语,一部分人兼通藏语,居住于新疆地区的部分撒拉人还兼通维吾尔语。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即撒拉语和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撒拉文。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的乌古斯语族,与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突厥语族语系亲属语言。根据统计,在目前居住于中国的约十万撒拉族人口中,仍在使用撒拉语的人口大约有七万人。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撒拉语的在撒拉族中的使用率逐渐降低,在我国面临濒危甚至消失的危险。
-
撒拉族饮食
撒拉族习惯于日食三餐(农忙时根据情况适当加餐),主食以面粉为主。家常品种有花卷、馍馍、馒头、烙饼、面片、拉面、擀面、散饭、搅团等。在一年一度的斋月里,一般都只食早、晚两餐,饭菜比平时丰盛一些。
-
撒拉族信仰
撒拉族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之一,严格遵守伊斯兰教的宗教制度和基本信仰,实行念、礼、斋、课、朝五项功修,尊奉《古兰经》、圣训。
-
撒拉族习俗
撒拉族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乌古斯语组,也有人认为属于撒鲁尔方言,无文字,通用汉文。撒拉族因自称“撒拉尔”,简称“撒拉”而得名,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乡、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大河家。
-
撒拉族文学
撒拉族民间文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它旺盛的生命力,冲破反动统治阶级和封建礼教的重重压抑和束缚,象积石山巅的山丹花,一簇簇向阳怒放。它是撒拉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祖国各民族民间文学艺苑里的一朵奇葩。中国撒拉族文学是以传统的民间文学作品和作家文学作品两部分组成。
-
撒拉族丧葬
撒拉族的葬礼,因撒拉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其葬礼一般按伊斯兰教规定进行,习惯速葬,一律土葬,不用棺椁。当病人危殆时,禁止各种噪声,除至亲骨肉外,他人不得入病房,惟有深明教义者亲侍病人身旁,病人“口唤”(亡故)后,由家人瞑其目,合其颏,理其发须,顺其手足,然后把遗体安放在公用尸盒上,家人围尸哭泣。
-
撒拉族历法
伊斯兰历是世界穆斯林通用的历法。在我国有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保安族,塔塔尔族等10个民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