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纳西族文字
纳西东巴象形文字是处于图画文字向象形文字过度的阶段。因此,很多东巴文的象 象征意义相当直观而丰富,被称为人类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丽江是纳西族的聚居地,也是东巴图画象形文字的发源地。
-
四库馆补绘箫氏离骚图
四库馆补绘箫氏离骚图以分章摘句的形式绘制《离骚并加以注解来阐释绘图之意。
-
纳西族建筑
纳西民居建筑一般是高约7.5米的两层木结构楼房,也有少数三层楼房,为穿斗式构架、垒士坏墙、瓦屋顶,设有外廊(即“厦子”)。根据构架形式及外廊的不同,可分为平房、明楼、雨 步厦、骑度楼、蛮楼、闷楼、两面厦等七大类
-
纳西族佛龛
堂屋中设火塘,堂屋的正壁上,设佛 龛专门供放佛像和贴佛经故事、画等,旁边供奉祖宗 灵牌。
-
纳西族火腿、腊肉
火腿形如琵琶,当地人称之为“琵琶火腿”,选用当地黑毛猪的后腿,将猪腿修整成“琵琶”状。挤血,撒酒,撒细盐,给猪腿做“按摩”,左十圈,右十圈让猪腿充分吸收盐分,然后,放到阳光晒不到的地方发酵一个月。接着,取出火腿,挂在5米高的架子上,静候风干,这就是火腿“上天”的过程。八个月后,火腿被转移阵地。把火腿竖直放入篾墩箩里,排列规整,再用灶灰掩埋八个月,这就是火腿“入地”的过程。
-
纳西族火塘
堂屋中设火塘。一个农村家庭通常都有一个火塘,是人们在家中取暖、照明、做饭、睡卧乃至进行人际交往、聚会议事、祭祀神灵的重要场所。纳西族的火塘神也称为“佐”,相传是十个无父无母的兄弟姐妹,天神叫他们专司人间火塘,每月初一下凡,察看各家火塘及火塘周围的情况,并把所见所闻记在火塘周围,二十四日上天禀告天神。因此,纳西族有每月二十四日前清扫火塘及清除火塘周围门板梁柱上的灰尘的风俗,意思是清除掉火塘神兄弟姐妹所记下的东西,使他们不能禀告给天神。
-
纳西族供桌
用于祭祀时与所用贡品和香炉、蜡烛等物品相互放在一起的长方形桌子
-
纳西东巴古籍注释全集
东巴古籍其实是“东巴经”,是东巴教仪式的典籍。东巴教的原始宗教礼仪活动,贯穿 6亿文在纳西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东巴典籍基本用东巴象形文字书写,也有部分用哥巴文、象形文杂写,极少部分是哥巴文写本。东巴古籍是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记载有纳西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及社会2全屏 5.0分活的广阔内容,并记有纳西先民的绘画、音乐、舞蹈、文学等艺术。
-
黎族花棒
体鸣乐器,又称“金钱棍”、“霸王鞭”、“连厢棍”。在我国流传地区和使用民族都比较广泛。多用于民间舞蹈中,既是乐器也是道具。
-
高山族竹笛
气鸣乐器,分单管竖笛和双管竖笛两种,单管竖笛在高山族地区广泛流行,比普通竖笛短,用于独唱或合唱伴奏。双管竖笛仅排湾人使用。
-
仡佬族桐箫
气鸣乐器,仡佬族称“玛呜哇”,流行于贵州镇宁、贞丰等地区。泡桐木质,管身开两孔,宽口插入细竹管,竖吹,多用于社交和自娱。
-
土家族铜钹
体鸣乐器,主要流行于湘西土家族。两面为一副,多用于土家族器乐合奏形式“打溜子”与土家族节庆活动中。
-
黎族鼻箫
气鸣乐器,流行于海南省黎族地区。音色清幽、柔和。常在“三月三”节日用于青年男女社交和恋爱生活中,为定情信物。演奏时,管身竖置,左手拇指按上孔,右手拇指、食指按下孔和底孔,吹孔斜放鼻孔内,呼气发音。
-
景颇族双管竹笛
气鸣乐器,也称“筚纵”,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管身竹制,簧片为特制铜片。其音色柔和、圆润,多用于吹奏清幽、抒情或伤感的曲调。在古时仅限于夜间吹奏,故它也有夜半三更相逢的意思。
-
怒族笛子
气鸣乐器,怒族称其为“布利亚”。流行于云南碧江、兰坪等地。由吹管和共鸣筒组成,演奏时左手持共鸣筒,多用于丧葬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