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麦盖提县库尔玛乡民族关系研究
本文以新疆麦盖提县库尔玛乡为研究主体,以该乡维吾尔族、汉族、回族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用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民族关系。本文的研究主要以库尔玛乡的汉族和维吾尔族以及回族村民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互动为线索,探讨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融关系。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麦盖提县库尔玛乡民族关系的现状,总结了库尔玛乡民族关系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库尔玛乡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田野调查方法,对库尔玛乡红光农场进行了入户走访调查,对被访村民进行了访谈;其次本文还采用多种方法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运用统计方法整理各种材料,对库尔玛乡的民族关系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 本文的内容共分四部分,序言部分说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本课题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介绍民族关系的相关理论。主要从民族学对民族关系理论的研究和社会学对民族关系的理论研究进行阐述。 第二章是对调查地区综合情况的概况,该章根据当地提供的最新材料和历史文献,并通过对部分地方干部和年长者的走访,对库尔玛乡的自然地理、历史沿革、民族的来源、结构等进行了概述。其次从社会交往、居住格局、语言、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族际通婚四个方面对库尔玛乡的民族关系展开了研究。 第三章是根据库尔玛乡民族关系的现状,总结当前库尔玛乡民族关系的主要问题,进而分析影响库尔玛乡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 第四章是前三章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巩固库尔玛乡和谐民族关系的对策建议。
-
石河子乡六宫村回汉民族关系研究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大格局下,新疆各族人民相互交流、相互交融,关系日益密切,使得新疆的民族关系不断向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但新疆民族关系的发展也面临严峻的挑战。近年来,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千方百计的向新疆渗透,不断的制造恐怖事件,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因此,构建新疆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石河子乡六宫村是新疆石河子市一个回汉民族聚居地,地处石河子市城乡交界处,它的民族关系具有新疆民族关系发展中的一般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一是这一地区地处石河子城市边缘,是城乡结合部,在石河子市目前城市的大发展时期,六宫村民族关系的特征,具有新疆城市化过程中民族关系的一般性特征,同时,由于石河子市是典型的兵团城市,六宫村民族关系也具有兵地民族关系的特征。二是石河子市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型城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族和个体户汇聚在六宫村,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语言等在这里交汇交融。三是伊斯兰教、佛教等不同宗教信仰在这里并存,总之,多种因素的综合表现,使研究六宫村的民族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秦国与西戎民族关系研究
秦国与西戎複雜的关系,不仅是研究秦史的重要方面,也是涉及先秦民族关系的重要部分。 研究的理论依据主要是採用“二重證据法”,利用傅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结合的方法论述秦国与西戎民族关系等相关方面的内容。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主要论述了西戎部落的风俗、社会组织情况,以便於对西戎民族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第二章分四个时期论述秦与西戎的战争关系,并简单评价了秦戎战争的影响;第三章则是论述秦与西戎的婚姻和经济交流;第四章侧重于论述秦国对业已征服的西戎部落所探取的行政管理方式——道制、属邦制。
-
多元与和谐视角下的民族关系研究 ————以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为个案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民族关系问题是影响多民族国家社会发展与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作为贵州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区域,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在历史上该民族关系发展较为复杂,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照耀下,威宁自治县民族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即表现为多元与和谐。 本文选择威宁自治县为调查地点,以彝、回、苗、汉四个民族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采取历史文献资料分析与实地调查、多学科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根据威宁自治县的具体情况,深入到具体的乡镇基层进行问卷调查和入户深度访谈,对威宁自治县的民族关系进行描述、分析和总结。希望本研究能为当今民族关系研究提供新的案例和新的视角,为民族关系的研究提供第一手的研究资料,为进一步促进威宁自治县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理论参考。 文章4万多字,除前言部分外,分为三章: 第一章是从历史的角度对威宁自治县进行概括。 第二章是以现实为基础,选择民族居住混杂情况、民族语言使用情况、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情况、民族间通婚情况等四个因素对威宁自治县的民族关系进行调查与分析,并通过参与观察和个案访谈加深对当地民族关系的认识与判断。 第三章是以发展为走向,分析总结影响威宁自治县民族关系的因素,就促进威宁自治县民族关系的多元与和谐发展,提出民族关系调控机制,并对未来民族关系走向进行展望。
-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内蒙古民族关系研究
和谐的民族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是我国民族工作的最终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关系与各种社会问题相互交织,更具复杂性,民族关系对整个社会关系的影响也日益显著。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多年来,在自治区历届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谐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自治区各项建设取得重大发展。但由于受历史、自然环境、社会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民族文化的传承面临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冲击等等。 针对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以和谐为视角对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关系进行探讨,着重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角度分析,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培养民族干部;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经济;构建民族文化多元和谐共生局面;发展社会事业,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建设民族关系监测系统等,促进我区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民族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和谐的民族关系,就没有社会的和谐进步。现阶段,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对民族关系进行研究,将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促进自治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同时对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网络民族情绪对当前我国民族关系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迅速的普及到人们的生活中,并对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作为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关系的发展也不可避免的受到这一新兴媒体的影响和制约。作为新生事物,网络的发展既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由于其发展的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也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尤其是民族关系的调控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本文拟运用非接触性研究方法、访谈调查法以及因果分析法等,从民族理论的学科角度,对网络空间下民族关系与民族情绪之间的关系、网络民族情绪影响民族关系的方式以及如何引导网络民族情绪良性发展等方面进行细致而深入的研究。 首先,网络民族情绪是民族情绪在网络上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民族群体对自我归属的认同,是民族存在信念和民族国家信念的结合,以及由此而来的对待其他民族群体的态度和原则,具有民族性、情绪性、复杂性及集聚性的特征。它的产生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不同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民族意识的增强及突发事件的刺激等因素有关。 其次,网络民族情绪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有双重性,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开放性、民主性特点,网络民族情绪在推动民主进程、加强民族沟通、巩固民族团结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因为网络具有快速传播、匿名性等特点,又容易诱发民族冲突、影响舆论导向,使某些民族问题瞬间暴露,并且使势态迅速扩大化,如果缺乏有效地预警机制和解决方案,就极有可能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 不可否认,在现实的网络民族情绪疏导过程中依然存在网络监管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政府对网络的监管不力、网络技术核心竞争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提高网络监管队伍人员素质、建立健全快速反应预警机制、加强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提升网民及网络运营商的道德水平等措施显得十分必要,它有助于政府正确的了解和把握当今社会网络民族情绪的现状和走向,从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律与政策,这不仅有利于调控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对整个国家的和谐发展来说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新世纪新阶段银川市和谐民族关系构建
民族关系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民族关系也是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的重要领域,作为多民族国家的中国,民族关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事项,也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因此,民族关系的状况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进步和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基于城市在一个地区的社会结构中的中枢纽带地位,城市发展越来越多的影响和改变着中国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活动形式。城市民族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人口的大幅度增加,城市的少数民族人口也不断的增加,城市民族关系的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基于城市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城市民族关系的敏感性、辐射性和连锁性等特点,城市民族关系的状况成为反映地区民族关系状况的窗口,城市强大的辐射功能也将城市民族问题以及地区民族关系状况迅速的传播到周围地区,因此,正确的认识城市民族关系的特点和重要性,研究城市民族关系的状况、讨论构建和谐城市民族关系的方法和对策对今后的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和民族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 银川市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是全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地方,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这里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民族成分复杂,民族关系敏感,民族特点较为突出,另外,这甲的回族人口约占全国的回族人扣的五分之一,因此对这里的的回汉民族关系的研究,无意识是中国民族关系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银川市回汉民族关系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民族关系有着重要的辐射作用,银川市民族关系处理的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文化进步和政治稳定,也影响着内地和边疆的安定团结和政治稳定。因此,研究银川市的回汉民族关系,对探讨当前城市和谐民族关系构建的方法与对策、制定解决民族问题的措施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分三个部分对银川市的民族关系进行了论述。首先对民族关系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并探讨了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和构成要件,为本文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的现状和举措做好了理论铺垫;其次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银川市作为研究切入点,对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城市民族关系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探讨了构建城市和谐民族关系的方向和措施,希望以此体现论文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
影响北京市民族关系的因素分析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民族问题开始显现,民族人口、民族成份不断增多,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联系日益密切,而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磨擦和纠纷。这些年,我国民族关系方面发生的纠纷多数发生在城市,显示出城市民族关系对我国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由此也引发了学术界对城市民族关系问题的重视。 民族关系的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发展和国家兴衰存亡。北京市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城市,探索和研究民族关系不仅对城市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关于民族关系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强。特别是关于我国民族关系研究理论和实践成果对于我国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制定相应政策、方针,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试图在现有对民族关系的研究基础上,以北京市为例,结合对北京市12个区域抽样调查的777份问卷数据,探讨北京市少数民族人群的民族关系情况,通过因子分析,得出测量少数民族人群的民族关系五大指标体系。针对每个指标,探索北京市少数民族关系的现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探索少数民族人群的月收入、文化程度和年龄等属性变量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程度。并针对现存的潜在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思路。
-
历史记忆与民族关系 ——从陕西“回民起义”谈起
本文以发生在同治年间的陕西回民起义这一历史事件为载体,结合历史文献和口述史两方面的材料,选取了两个历史横截面:19世纪中叶和20世纪90年代后,论述了历史记忆与民族关系之间的深层联系。 本研究重点关注的是当下人们对于这次起义的“记忆”和“评述”。通过调查,可以看到时至今日,这次起义的历史余波并未平息,它深刻地影响着当前陕西境内回汉之间的民族关系。 本文主体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简单阐述了回民起义对陕西回族发展的影响。笔者先从起义之前的陕西回族历史谈起,梳理了起义的整个经过,最后就这次起义对陕西回族人口发展的影响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以此三部分为全文勾勒一个大的历史背景。 在第二部分,笔者以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借鉴20世纪50年代马长寿教授所做的调查,结合自己的田野调查资料,沿用传统中国革命史分析起义事件的逻辑顺序:起义前奏——起义经过——起义评价,描画出人们记忆中的“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 在第三部分,笔者关注了陕西地方民族关系的现状以及“回民起义”这个历史记忆折射到现实生活中,对回汉民族关系产生的影响。 通过以上三部分分析,笔者进一步探讨了以下三个问题:历史书写遵循的“结构”;历史记忆建构的民族情感;回民起义对今天陕西地方民族关系的影响。 总之,通过梳理历史文献和实地调查,笔者发现,今天在陕西普通的回族和汉族群众关注更多的是国家的发展,经济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自身权利的保障等现实的问题,“回民起义”是一段远去的记忆,是今天回汉相异的历史成因,而不再是限制彼此交往的藩篱。当前对“回民起义”的研究也是为了以史为鉴,正确处理民族矛盾,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各个民族的共同发展。
-
东晋时期北民南移与江南民族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历经动乱割据而逐步趋向安定统一。这个时期突出的社会现象就是此起彼伏的移民运动。匈奴、鲜卑、羯、氐、羌、高句丽、柔然、敕勒、賨、山越、蛮夷、僚等众多的民族十分活跃。北方进入了所谓的“五胡乱华”时期,而原居于北方的中原汉族人士却流徙江南等周边地区。移民运动如汹涌的波涛冲刷着中华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民族的融合,社会的飞跃,文明的升华,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的主流。东晋及南朝作为南迁的正统政权,南下后首先面临的是安置侨民,其次就是调整与土著民族的关系。南北民族大汇合,这一时期就成为古代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阶段。大量人口迁入东晋南朝境内,产生了诸多方面的重要影响,既为汉族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丰富了汉族文化,又开发了江南诸民族地区,增强了对江南民族的了解,提升了他们的文化层次。
-
哈萨克斯坦民族关系对社会稳定的影响研究
哈萨克斯坦和中国相邻,在两国漫长的国界线两侧分布着大量的跨境民族。哈萨克斯坦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取向关涉到中国境内相关民族的社会生活与地区稳定。中哈两国都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近年来,两国社会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合作领域不断加深。中国在哈萨克斯坦的经济投资力度也逐年增强,从哈萨克斯坦每年进口的石油不断增加,促使一条新的石油来源通道产生,这对中国石油安全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哈萨克斯坦的民族关系不仅关系到本国自身的社会稳定,而且也影响到中国及周边邻国边疆的稳定与发展。 从独立以来,哈萨克斯坦以建立主体民族国家为理念,相继在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实施民族化。在实施民族化进程中,复杂的民族构成现状和主体民族建设之间的矛盾成为影响哈萨克斯坦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民族化在哈萨克斯坦的实施意味着“抛旧立新”,去除俄罗斯族在哈萨克斯坦的影响,树立哈萨克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的主导权。在此过程中,必然牵扯到其他非哈萨克族人(主要是俄罗斯人)的利益。这种利益变动促使哈萨克斯坦已有的民族问题更加复杂。 本文通过对哈萨克斯坦民族关系现状,特别对其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独立以来实施的各领域民族化的探讨,运用社会稳定及民族关系理论,研究在建设主体民族国家进程中民族关系对本国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同时,就哈萨克斯坦在处理民族问题中的方针加以解读,从而认清其民族关系的复杂性,为更深入的探清哈萨克斯坦民族关系提供依据。
-
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探析
我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是我国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指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发展道路,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和有利条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发展和谐民族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和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本文提出关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概念,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关系发展取得成就,深入分析了影响我国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不利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对选题的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主要的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本文试图通过在学习、借鉴、研究前人的学术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当前我国民族关系和谐发展面临的问题,勾勒出新形势下我国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趋势,通过对存在的问题的分析论证,总结出促进我国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几点对策,希冀对我国民族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参考。虽然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民族关系进行了广泛研究,但研究相对泛化,没有形成系统的观点。本文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际指导意义。 第二部分对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释。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是指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各民族的民族权利公平、合理分配,民族利益同等、公允的享有,民族发展机遇的均等发展,且发展条件同等、发展结果基本相同的一种民族关系状态。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基本特征:一是各民族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统一;二是各民族坚持社会主义四项基本原则的政治方向;三是各民族坚持共同繁荣的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是中国传统和谐文化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民族和谐发展理论。 第三部分对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梳理,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关系发展的进程和民族关系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经历了初步形成、遭遇挫折、恢复发展三个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关系发展取得成就的原因。从对民族关系发展现状中总结出影响我国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若干因素。 第四部分为促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对策,文章提出了坚决贯彻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调整经济发展布局、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培养民族地区干部、加强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地区的领导;妥善处理民族宗教的问题;坚持文化多样原则,促进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等几个方面的对策,进一步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外的复杂、多变的各种原因的影响,使得我们在实现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和谐过程中,不断面对各种新问题、新形势、新挑战。因此,建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和谐,将长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
阿克塞地区牧民定居中的民族关系
本文主要介绍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各族牧民定居红柳湾镇后民族关系的变化、发展,以及在定居的背景下的发生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文化变迁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从而对该地区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西部民族地区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定居后不同的居住区域和区域中各具特点的民族关系体现了民族关系在牧民定居后发展的不同阶段并为我们展望阿克塞民族关系发展的趋势提供了参考;民族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为民族文化的变迁,这种变迁主要表现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如语言、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民族文化的变迁同样对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产生相应的影响。
-
传统民俗对构建地方和谐民族关系的功能研究 ————以临潭万人拔河民俗为例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临潭(古称洮州)旧城每年元宵节的万人拔河(俗称扯绳)民俗源于春秋战国时荆楚故地的“施钩古俗”,其真正扎根洮州则应追溯至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回族将领沐英率部平定十八番族叛乱,叛乱平定后,其部下大批回、汉将士定居洮州,屯兵戍守,流传于军中的教战游戏——拔河遂扎根临潭旧城并传承开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洮州万人拔河民俗从最初的军中教战游戏发展为民间的集体性娱乐活动。长达六百多年的历史演变赋予了万人拔河民俗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赋予了它祈求年丰、厌胜驱邪、文化适应与传承、社会交流与凝聚、娱乐、经济等诸多功能。临潭万人扯绳发展至今已失去了许多质朴的原发性动机与古老的宗教性功能与意涵,并逐渐增添了一些游戏性、娱乐性文化元素。 多民族地区和谐的民族关系对当地乃至全国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临谭的万人扯绳活动,自古以来就是回、汉、藏等各民族共同参加,在这项民俗活动中没有民族与宗教的界限,只有居住区域的划分。这种广泛参与的民俗活动在多民族地区并不多见,它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民族间的界限,是不同文化共存的黏合剂,是一种民族关系的内部自我调节机制,这对于临潭这样多民族的文化多元地区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甘南地区民族关系与社会稳定互动影响研究
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的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长江、黄河上游,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西接藏区,东连汉地,素称“汉藏走廊”,是一个以藏民族居多的多民族聚居区。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生活着藏、回、汉、土等24个民族。该地区地理位置特殊,民族成分众多,民族关系复杂,特别是长期以来存在着生产方式多样化,农牧区皆有,部分地方各民族杂居,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道教、基督教杂处,这些纷繁复杂的状况,使甘南地区的民族关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直接影响着区域内的社会稳定,而社会稳定又反过来对民族关系的发展与变化有着相应的影响。 本文拟从历史上甘南地区民族关系的变迁出发,探寻民族关系变迁对甘南地区社会稳定的影响,以及导致社会动荡的重大冲突事件又是如何对甘南的民族关系产生影响的,理顺民族关系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影响机制,进而依托民族关系调控等理论从民族关系角度提出个人对维护甘南地区社会稳定的思考,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为维护各民族群众的利益,使各民族和谐相处,文明对话,共同进步,实现甘南地区长治久安与跨越式发展尽自己绵薄之力。 本文采取文献研究与调查访谈结合的方法,以系统思想为指导,坚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回顾历史记忆时尽量做到客观中肯,不回避问题。在内容结构上,导论部分综合阐述了选题的意义,与本文相关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第一部分从自然地理与行政沿革方面,整合大量的史料阐明了甘南地区的概况,以表现出甘南各民族在空间和时间上如何发生关系并构建变迁着的民族关系。随后从甘南历史上重大事件与重要历史时期出发,回忆了随着历史的变迁,尤其是在社会动荡影响下民族关系随之发生的改变,以及民族关系对甘南地区社会稳定的影响,民族关系在治乱相间的历史中如何动态前进。第三部分随之分析了民族关系与社会稳定相互影响的机理。最后,通过前文的分析,从民族关系调控的角度,提出了对构建甘南和谐民族关系,实现甘南社会稳定的个人思考与看法,供政府决策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