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贵州屯堡人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研究
本文是系统研究贵州屯堡人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一篇论文,应用历时性和共时性综合研究的方法,既论述历史上民族关系,又论述了当前民族关系的现状,分析了当前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因素。全文共七章。 第一章从宏观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对民族关系研究的现状、特点,以及对屯堡人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研究情况,并涉及研究意义、缘起等内容。 第二章分别论述了屯堡人的由来以及周边少数民族概况。 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分别论述了屯堡人与周边少数民族不同时期—─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族关系。 第七章主要总结了屯堡人与周边少数民族民族关系的特点。 第八章以七眼桥镇云山屯村为例,分析影响民族关系的变量及云山屯村屯堡人与苗族的民族关系。
-
张家川回汉民族关系研究 ————以马关乡为个案
“民族关系的实现,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族体单位之间达成的。一般说来,它以彼此之间的相互接触为前提。在多数情况下,发生关系的民族或民族社会之间必须经过相对长时间的直接接触”。①不同民族间在接触与交往过程中,民族关系就会发生一系列的复杂变化,这种变化不断地被“民族矛盾”和“民族友好”左右着,在这两种现象的相互影响与推动下,民族关系变化着,也前进着。 对于张家川回汉民族关系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加强当地民族团结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也可以为当地政府协调民族关系提供理论借鉴。本文以民族学的描述法和社会学的变量分析法,探讨张家川县马关乡的回汉民族关系,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的形式,对马关乡回汉杂居村的村民(包括教师、学生、农民、商人、干部等)进行了关于当地回汉关系的调查。通过在当地搜集的资料和调查数据得知了当地民族关系的基本情况,并在这些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对马关乡回汉民族关系的社会变量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了一观点即回汉通婚是当地回汉民族关系的停滞点,对这一现象分析总结,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希望能得以实施并促进回汉关系的良好发展。
-
两蕃在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契丹和奚是我国古代东北地区两个重要的少数民族,本是同源,自北魏时便各自与中原王朝以及周边其他少数民族进行交往,尤其到了中国封建社会鼎盛阶段的隋唐时期,他们与周边各政权的关系就更加复杂起来,既有对隋唐王朝主动地尽藩臣义务,如归附、朝贡、助战立功及派遣质子等,也有与隋唐王朝的矛盾与冲突,主要集中在隋初、隋末唐初、武则天至唐玄宗时期及唐朝末年;既有对突厥、薛延陀、高丽与回纥等周边强大少数民族政权的服从,也有对强大少数民族政权的叛离与战争;既有与周边弱小民族军事上的联合,也有彼此之间引发的冲突。 契丹和奚与周边政权发生复杂关系有多方面的原因。他们在隋唐时期得到过几次大的发展,如隋文帝时期、唐太宗时期,在隋唐王朝的大力支持下,这两个原本时常争斗的民族摒弃矛盾,加强彼此的交流与联合,这使他们实力大大增强,在武则天时期叛唐后,牢牢占据辽西地区,号称“两蕃”;除隋唐王朝外,两蕃还曾多次依附突厥、回纥这些强大的游牧民族政权,从跟随其侵犯中原边境战争的抢夺中快速聚敛财富,使他们有了越来越多与外界发展关系的资本。另外,争取自身生存和发展是任何一个民族的基本需求,两蕃也不例外,这成为其调整与外界关系的根本原因。同时,由于他们社会形态低,文明程度低,这使他们呈现出对周边各政权的不稳定状态,能从中得到好处则归附,反之则易于反叛。两蕃周边各政权也成为其调整与外界交往的外部因素。周边政权的势力强大与否成为两蕃附与叛的重要依据;周边政权统治阶级民族思想及民族政策正确与否也影响两蕃附与叛。 两蕃南接营幽二州,北毗靺鞨、室韦等东北少数民族,东距高丽,西临突厥,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使他们对周边政权的态度不仅极大地影响了自身的发展,而且对周边任何一个政权政策的调整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总体来看,中原的农业经济给两蕃的发展以稳定供给,是两蕃向往的,在这一经济模式的扶持下两蕃获得真正地、快速的发展。两蕃向隋唐靠拢,隋唐王朝与之和亲、册封其首领并对其部落进行妥善安置,使两蕃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形态得以提升,在东北地区的地位也不断提高。相反,两蕃对中原王朝不尽藩臣义务,不恭顺,破坏了隋唐王朝与之建立的良好的关系,将招致讨伐,使他们实力严重受损,在东北地区的政治地位也一落千丈。两蕃受突厥、回纥或高丽的控制时,虽然能够跟随他们靠抢夺快速聚敛财富,但在其游牧民族的管理模式下生存,远远不及在隋唐先进的封建制度下的发展,还时常受到这些强大少数民族政权的虐待,毫无生存权可言。正因为契丹比奚更频繁地向社会形态先进的隋唐王朝靠拢,得到的抚持更多,所以他们的发展实际上并不均衡。也正是这个原因,唐朝时两蕃虽渐渐联合,一起行动,但由于契丹在隋时实力大增,已经超越奚,所以在唐代后期两者差距拉大,经常是契丹要挟奚与之联叛。对两蕃周边的各政权来说,两蕃归附,都可以成为他们向其他强大的政权发起政击的先头部队,成为牵制对方的有力武器,因此他们往往成为这些强大政权争取的对象。
-
新疆民族交往心理与民族关系调查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为视点
民族交往伴随着民族共同体变迁与发展的整个进程,是构成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民族关系也是通过民族交往具体实现与体现的。本文运用跨文化研究、问卷调查、访问观察和定量与定性研究法,通过对新疆乌鲁木齐市和乌鲁木齐县甘沟乡等地区的实地调查,针对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回族、蒙古族等民族作了调查研究,统计分析了所获得的数据、材料,探讨了新疆民族交往的心理现状及新疆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概括总结了新疆民族交往的心理特点。我们认为新疆民族交往呈现出以下几个心理特点:各民族存在明显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但并不表现为狭隘的排他意识和戒备心理;共同利益和共同地缘感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超越民族情感,成为支配人们认识和行为的基本准则和动力;各民族之间还一定程度的存在误解与隔阂,尤其是少数民族对汉族以外、交往较少的他民族了解较少,表明少数民族的开放度仍然不高;民族间通婚,尤其是不同宗教信仰者通婚是最不能接受的民族间交往形式。在此基础上,本文综合民族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对新疆民族交往中的性别因素进行了专题性研究,以期能实践于新疆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
社会文化变迁中的西部民族关系
民族是一个社会共同体,将这一共同体联系在一起的核心纽带是文化,正是文化构成了民族的内在特性和外在表现,这使得任何对民族问题的探讨都离不开社会和文化这两大议题,民族关系问题亦不例外。 由于“民族”是古老的族类观念在漫长历史中递嬗的结果,反映了整体社会模式扩大后用文化整合社会关系的需要;“关系”是共时性背景下的互动,涉及关系主体的内外结构与个体的行动;这为我们以社会和文化变迁为基础,将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分析相结合,在结构与行动的双重视野下讨论民族关系提供了合理性。 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将民族和民族关系置于历史的进程中,以近现代社会变迁为背景,通过这一变迁引发的国家性质和民族社会内外结构的变化分析,探讨了近现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部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本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伴随着社会、文化结构的变化,中国西部的民族关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各领域的交往全面展开,民族关系开始建立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各领域利益密切相连的基础上,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得以确立。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民族之间的社会、经济、文化差异并未完全消除,民族平等、团结还存在着一些障碍。对于当代中国西部民族关系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在解决社会总问题的框架下,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基础,以人与社会、民族与民族、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和谐为核心,通过发展经济、保障权益、尊重文化、共享成果、共同繁荣来实现。
-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中的质子研究
在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以一些重要人物,如藩属国国王、少数民族部落酋长等的子弟作为人质,是曾经存在过的、较为普遍的一种社会现象。这些被作为人质的人就是“质子”,或者又称“侍子”。质子的存在不是偶然的,质子是一定社会阶段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要想对质子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有必要对其内涵、类型,质子的起源、历史发展过程及质子制度的形成、完善和在我国的发展演变,还有质子在我国民族关系史上的作用等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主要研究存在于我国民族关系中的质子,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所有周边少数民族给中原王朝所送质子。这些质子都是在民族关系的层面之上,既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又涉及到复杂的民族关系,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是存在于少数民族之间的质子。除了在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质子外,一些边疆少数民族之间也存在着质子现象。这部分质子是少数民族在边疆地区的相互争夺中出现的,如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往往强迫众多弱小的少数民族称臣纳质,这种情况在我国历史的不少阶段都曾出现过。还有局部地区少数民族政权在相互争霸的过程中,胜利者也往往要求对方纳子为质。以上情况多存在于中原王朝相对贫弱,影响力相对较小的时期,尽管这些质子不是向中原王朝纳送的,但他们同样是我国非常复杂的民族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不应被忽视。 一部分对内的质子,如中原王朝对周边一些已纳入了郡、县体系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管理的地方征取的质子。这些地方政权虽然在名义上已经隶属于中央,但他们享有较大的自由权力,主要依靠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行使国家的统治权。这样的地方随时有可能从中央统治系统中游离出去,为了加强对他们的有效控制,中央往往要求当地官员以纳子入侍的方式,与中央王朝之间保持一种经常性的联系。还有一些特殊时期的对内质子与民族关系密不可分,因此也作为本文研究的对象。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对内的质子、元代的质子、清代的质子。 本文将分制度篇、史实篇、作用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入手来对质子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 制度篇分三章分别叙述中国古代质子制度的初步形成和发展、质子制度的完善、质子制度的演变和衰落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过程。史实篇分为七章,从质子的起源和商周时期的质子开始,分别对两汉质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质子、隋唐时期的宿卫质子、辽宋夏金时期的质子、元代的质子、明清质子的史实,进行尽量详确的介绍。作用篇分四章,分别论述质子与国家政治、质子与民族文化交流、质子与边疆安全和质子与民族融合的密切关系和质子在以上诸方面发挥的独特作用。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新疆民族关系研究
民族关系是指各民族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社会关系,是民族国家内部社会关系的组成部分。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的新概念。和谐成了我国现时代的主旋律。 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新疆由于特殊的人文和自然条件,使得民族关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一方面,妥善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保证;另一方面,民族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功能。我们必须正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本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和谐民族关系与和谐社会的理论分析;第二部分分析了新疆民族关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提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加强新疆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论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了新疆民族关系的演变,通过比较、归纳、定量与定性分析目前新疆民族关系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并依据民族学相关理论、社会学民族关系理论,提出相应选择对策。 本文的结论是:和谐的民族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是我国五大自治区之一,历史上一直都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新疆民族关系的和谐,就没有新疆社会整体的和谐,更没有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要正视影响和制约和谐民族关系的因素,努力构建和谐的新疆民族关系,早日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远大目标。
-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新疆民族关系的影响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地域辽阔,战略位置重要,民族关系复杂。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新疆地区的中心工作也从政治工作转移到经济发展的轨道上来。在这种形势下,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各种优惠政策呈现弱化、虚化的态势,而适应新形势的新的政策在这个过程中又需要一个制定、调整、适应的过程。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观念已渐渐深入人心,围绕着利益的分配,民族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很多微妙的变化。因此,根据新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要求,认真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疆民族关系的动态变化,制定和不断调整适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情的民族政策,将是政府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建设“和谐新疆”的一项艰巨的任务。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疆民族关系的研究,还很不够。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理论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本文研究目的在于,为新形势下如何构建新疆和谐民族关系提出一些有益的理论探讨。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以理论研究和实践调研的方法,在总结前人相关理论研究以及自己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市场经济对新疆民族关系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从结果上来看,本文总结了市场经济对新疆民族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主要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初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通观全文,本文在理论上阐述的较为充分,由于实证材料的收集较难,民族关系的现实反映又不可能完全量化,也不可能靠简单的数据来说明,因此,虽然文中也采用了一些实证数据,但显得实证资料较为单薄。但从总体上来看,在总结市场经济对新疆民族关系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的相关对策,对当前和今后制定适合新疆民族关系发展的民族政策,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
咸同年间云贵地区民族关系简析
晚清咸丰朝(1851年——1861年)至同治朝(1862年——1874年)近二十五年的时间内,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冲突和动荡之中:清政府日益腐败,民不堪命;列强虎视眈眈,纷至沓来。中国社会的民族关系也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向近代转型。多民族聚居地的云南、贵州地区成为当时民族关系新旧嬗变的典型区域,为我们研究转型中的民族关系提供了合适的例证。本文尝试从区域性的角度对咸同年间的民族关系加以分析,围绕着影响民族关系变化的要素、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窥探这一时期民族关系转型的特点及走向,并从中总结出有利于我国西部民族建设、和谐建设的有益经验。 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详细阐述了本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介绍了相关重要研究成果及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分三章,是本文要探讨的重点。第一章从区域性的层面对云贵地区的地理特性、历史沿革、民族成份状况加以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近代以前云贵地区民族关系的基本格局;第二章从时代背景、清廷在云贵地区的民族政策、外国对西南地区的领土入侵、宗教侵略诸因素入手归纳出咸同年间云贵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并通过与前期民族关系格局的比较,总结出其新旧嬗变的特点;第三章在前二章的基础上对咸同年间云贵地区民族关系走向问题加以探讨,突显其在中华民族由民族自在到民族自觉中的过渡性。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结语,旨在咸丰、同治年间这一历史时段的大背景下,对云贵地区民族关系作宏观的分析与把握,从其历史演进过程中,展示近代中华民族自我体认的历程,并从中总结出处理民族关系的经验、教训,以更好地为我国西部大开发及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
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关系研究
宁夏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是全国唯一的自治区级回族自治地方,也是西部开发的重点,同时,宁夏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性的特点。随着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西部开发战略的推进,将会促使在计划经济上形成的民族关系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民族关系的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由于受市场压力、竞争压力和利益反差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民族认同感将进一步加强。如果我们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一味地以客观市场经济规律指导我们的行为而不体现社会主义经济特色,政府不能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听任贫富差距的扩大而不予以充分重视,则这种民族认同感将会产生巨大的排斥效应,严重破坏宁夏的民族关系,从而影响宁夏西部开发战略的顺利推进。 本文着重从宁夏民族人口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性特点入手,深入分析和理解宁夏民族关系发展中的社会现象的成因,探寻宁夏民族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的社会现象总结出影响当前宁夏民族关系潜在的和现实的不利因素。主要介绍了宁夏概况以及宁夏民族历史渊源及民族分布格局,对宁夏民族关系做历史性的回顾,总结当前宁夏民族关系的特点、构成及其影响因素,从政治、经济、文化不同层面提出构建宁夏和谐民族关系的对策措施。
-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民族关系调控
民族关系是一种至关紧要的社会关系,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离不开民族关系调控工作。 民族关系调控是指一定的国家、政党或群体,为了调整民族关系或促进民族关系发展,运用各种力量和手段,有目的的引导和调整民族关系社会行为的活动或过程。民族关系调控不等同于民族关系调处,民族关系调控更为强调对民族关系发展的引领与导控。民族关系调控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民族关系调控具有不同的分类,具有导引民族关系发展、规范民族关系行为、调处民族关系问题的功能,实效原则、时效原则、合力原则是民族关系调控的一般性原则,在具体的民族关系调控实践中还要遵循一些具体原则。民族关系调控理论对民族关系调控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民族关系调控实践依靠于有效的机制运行。民族关系的调控机制是指带有规律性的民族关系调控模式,是以民族关系社会环境为前提,以调控工作网络为主体,以法律、政策为依据,以多种手段和方式、方法为依托,以民族关系为客体,以平等团结为原则的调控工作模式。多种因素会影响到民族关系调控机制运行。民族关系调控过程是一个调控主体综合运用调控手段实现调控目标的过程。民族关系调控机制具有不同的类型。 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要依据民族关系调控理论开展广泛而富有成效的民族关系调控实践。调控工作要以研究和把握民族关系发展现状为前提,进行积极主动的前置调控、及时有效的事发调控、妥善彻底的事后调控。 随着社会向现代化转型,整个社会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民族人口由农牧区向城市的“上行”流动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西部民族地区的民族人口“东出”也往往以东、中部城市为目标。发生在城市中的民族关系问题逐步增多,并渗透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和各个层面,做好城市民族关系调控工作具有特殊的意义。城市中场景式的民族摩擦、纠纷和冲突的增加,对城市民族关系调控工作提出了极为紧迫的要求。为此,要建立、健全高效的城市民族关系调控机制,依据城市民族关系特点,创立民族关系调控模式,兼顾公平与照顾、兼顾社会标准和民族标准,突出人本理念,坚持正确的评价标准,扎扎实实地做好城市民族关系调控工作。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纵深实施,东、中部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人口“西向”流动,进入多个少数民族传统聚居区,对当地的社会结构、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不同范围的利益冲突多有发生,引发了民族关系的新变化。为此,在西部大开发中要明确指导思想,做好民族关系调控工作,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到宏观调控举措同步。并且,要根据民族关系格局的特点,突出具体调控工作的针对性。 做好民族关系调控工作,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
论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的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相关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联系和作用、影响的关系。它是双向的、也是动态的。民族关系具有特定内涵,是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民族性的社会关系。民族关系本质上是涉及民族这个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地位和待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关系具有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民族团结的相对性、民族间互助合作的有限性等特点。 在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构建的今天,研究河北省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关系发展状况,有助于维护和促进国家政治中心周边的稳定,有助于更好地协调和改善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关系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推动河北省整个民族工作的新发展。 本文由四章组成,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大厂回族自治县的民族关系历史沿革,本章主要是对古代、近代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厂地区的民族关系及其特点进行总结。 第二章,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以前大厂回族自治县的民族关系,本章主要阐述了自新中国建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各个不同历史大厂回族自治县的民族关系及其特点。 第三章,改革开放以来大厂回族自治县的民族关系,本章着重对改革开放以来大厂回族自治县所取得的各方面巨大成就及其在此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民族关系进行研究与分析。 第四章,大厂回族自治县民族关系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本章主要对大厂回族自治县的民族关系进行总结并对其未来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作出解读与分析。 本文在实践调研的基础上,以河北省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民族关系为切入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该县的民族关系发展问题进行全方位研究,特别是拟就该民族自治县所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诸如该民族自治县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有何经验教训等进行回顾、总结和反思,并从中找出内在的发展规律,从历史分析和哲学观察的高度去审视和研判,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从中找出其经验教训,以宣示于人,或许能对河北省其他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关系协调和民族发展有所助益的话,这就是本文最大的目的之所在了。
-
我国民族关系和谐问题研究
中国是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和谐的民族关系,就没有社会的和谐进步。因此,如何促进各民族的团结、稳定与和谐发展就成为了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国古代有关和谐民族关系的思想是对和谐民族关系的朴素追求,马列主义民族理论是我们发展和谐民族关系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的科学总结。本文对制约我国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缺陷、国际敌对势力的影响、极端的民族主义倾向以及民族宗教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
散杂居回汉民族关系调查与研究 ————以洛阳瀍河回族区为例
由于回族分散于全国各地,散杂居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之一为回汉关系,回汉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稳定,所以加强回汉关系研究,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又有利于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落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建设。河南省回族人口居全国第三位。回族人口在当地少数民族人口中占绝大多数。由于回族居住的分散性,回族社会对外关系的主要对象是汉族。回汉两个民族之间的互动较为频繁,出现的民族问题种类多,影响面大。针对目前散杂居地区的实际情况及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本文选取了河南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作为调查点,该地区是全国五个城市民族区之一,是中国回族穆斯林形成最早的地方之一,这个地区的回族长期与汉族杂居,能一定程度的反映出散杂居地区民族关系的现状。尤其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其民族关系也将会受到一定影响。所以研究河南的回汉民族关系,对于研究我国中部散杂居地区的民族关系来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从所了解到的该地区的民族关系现状,来反映我国散杂居地区回汉关系的基本状况,进而分析我国的回汉民族关系特点。 本文主要以民族学、社会学为理论支撑,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对洛阳市瀍河回族区民族关系史进行回顾的同时,通过运用访谈和问卷统计等调查方法,选取了现阶段衡量城市民族关系中有代表性的几个变量,即民族居住格局、民族通婚的增减,民族交往以及宗教因素,作为研究重点来衡量当地的民族关系,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总体上是平等、团结、互助、合作的社 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和谐平等的民族关系占据了主导地位的结论,并归纳出现阶段散杂居地区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的主要类型和特点,并对产生这些问题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进而提出了对建立和谐民族关系的良性运转机制的建议。
-
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民族关系发展研究
丰宁是一个多民族县,历史上隶属关系复杂,沿革多变。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各民族结成了生产和生活的互助关系,发展了畜牧业和农业。但是,由于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实行民族压迫政策,人为地制造民族对立和民族隔阂,造成了一个民族的贵族压迫统治其它民族劳苦群众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彻底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民族政策,并不断得到贯彻落实,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各民族共同进步繁荣。在这一时期当地满、汉、蒙、回等十余个民族的关系是和睦友好的。中共丰宁县委、县政府和各级党政部门在日常工作中,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采取了许多重要的措施,促进了少数民族发展进步。丰宁满族自治县的建立,给当地的民族关系带来了新发展,民族工作蒸蒸日上,民族关系朝着更为和谐的方向发展。 总结该县民族关系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笔者认为,影响丰宁满族自治县民族关系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政治、经济、风俗习惯和民族意识等。针对丰宁民族关系出现的问题,论文提出的发展当地民族关系的主要对策有:最大限度地满足各少数民族人民的合理利益要求;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大力发展民族教育。 通过对丰宁民族关系发展的研究,笔者认为虽然该地区在民族关 系发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民族关系问题重视不够等等,但是民族之间和睦相处是丰宁县民族关系的主流,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导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