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甘南地区民族关系研究
本文主要以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的甘南地区民族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解析。本文将以甘南民族关系的核心机制——经济互补性和在这种机制中发挥纽带作用的回族为主线,全面对甘南地区历史上和当前回、藏、汉民族关系做出阐释,对影响当地民族关系的因素做较深入的探讨。同时,通过分析政府政策对民族关系的重要影响,旨在为当地政府在做出决策时提供一点依据,并使其在执行政策时尽可能周全地考虑到各民族的利益,发挥各民族的优势,使各民族和谐相处,文明对话,实现共同进步。 研究方法上,本文将在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的同时观照下,注重将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相结合,以求突破既往研究局限于历史研究范围之内情形。内容上,导言部分交代本文的选题意义,既往研究的得失和本文所运用的理论、方法和框架。本文前两章以历史材料为主,结合田野资料,将甘南民族关系放在一个地方社会历史变迁和自然地理板块交结的框架中描述、分析和讨论。旨在说明甘南民族关系在历史和现实中所依托的人文、地理、经济和社会空间与特征,并进而探讨居住格局和历史上民族遭遇对民族关系的形塑作用。第三章探讨本文的核心内容——甘南民族关系的基础性交往机制——经济互补性。第四、五章是第三章的扩展,通过分析经济互补性基础上生成的各民族在宗教、语言、风俗习惯、个体交往、民族意识、族际通婚等各个层面上的关系,使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在特定地理、历史、人文和
-
新疆维、哈民族关系研究 ——以克拉玛依市为个案
本文选择克拉玛依市维、哈民族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着力考察城市化进程中,维、哈民族关系所表现出的特点、内容,并尝试性地分析其背后的深层原因。维吾尔族与哈萨克族是新疆最具典型性的世居民族之一。从这两个民族的历史形成过程来看,诸如塞种人、可萨、回纥、突厥、蒙古等古代民族共同参与了这两个民族的形成。维、哈族共同经历了突厥化、伊斯兰化过程。有所不同的是,维吾尔族定居于南疆从事绿洲农耕经济,哈族游牧于北疆经营盆地畜牧经济,而且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二者结成了紧密的互补共生关系。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这两个民族生计方式由原来的农耕和游牧经济转变为石油工业生产,身份也由农民和牧民转变为工人。相伴而生的是,两个民族的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就内容而言,本文首先交代了维、哈族的形成过程以及二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特点;第二章依据社会学测度民族关系的变量体系全面对克拉玛依市维、哈民族关系进行了考察;第三章得出结论,认为,作为新型石油工业城市,克拉玛依市维、哈民族关系的特点是:业缘关系重于族缘关系;维、哈民族边界相对模糊;民族关系保持在历史最好状态。
-
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民族关系
本文分析研究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民族关系的发展历史,总结各个时期彭水民族关系的特点,并对新世纪彭水民族关系的发展作出展望。全文包括绪论和正文两个部分。 绪论部分介绍了彭水的地理位置、自然概貌、地质特征、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建置沿革和彭水各少数民族的概况。 第一章以时间为顺序分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阐述了彭水地区民族关系的历史沿革,说明了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彭水逐步形成了以友好往来为主流的民族关系,这是彭水当代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基础。 第二章阐述了新中国建立后,随着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彭水地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以建立。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使得彭水民族关系的发展遭到严重阻碍和破坏。但是,彭水各族干部、群众抵制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阴谋活动,使彭水民族经济曲折发展、民族关系有所缓和。 第三章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深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等方面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恢复和飞速发展,但是一些民族问题依然存在,彭水苗族土家族自
-
论康定城的汉藏民族关系 ————从居住格局和社会交往的视角
民族关系的重大现实意义使之成了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也成为民族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马戎先生主张把民族社会学看作是“民族关系的社会学研究”。但多年来,我国的民族社会学研究受民族学研究的影响,比较注重对某一少数民族的单体研究,注重对其政治、历史、社会、风俗、语言、宗教、家庭结构等的研究,而且在研究过程中又特别选择该民族“高纯度”的居住区,忽视多民族混居区,同时对所研究民族与其他民族交往的比较研究也重视不够,研究领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研究方法上,基本偏重于传统的民族志和现象描述,对现代调查技术、分析方法运用不够。本文尝试从居住格局和社会交往的角度,将传统的实地调查与社会统计分析技术结合起来,对康定城汉、藏民族关系的现状进行论证与分析,即将西方民族社会学理论、方法与中国本土实际相结合,希望为当代我国的民族关系研究提供一个个案,并期望通过对跨地域不同社区的民族关系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对社会历史变迁的研究有所帮助。 本篇论文一共有六个章节,每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内容包括问题的提出和本篇论文的研究意义;第二章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主要介绍了进行调查研究的指导思想以及研究的主要方法;第三章用一定篇幅介绍了康定城汉藏关系的概括,明确了康定汉族的来源以及汉藏关系发展主要历史阶段;第四章主要从居住格局来分析康定城的汉藏民族关系;第五章则从社会交往来看待和分析康定城的汉藏民族关系;第六章是本篇论文的结语部分,对文章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且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希望后来者能够有所借鉴。 本篇论文的调查和分析方法主要采用了问卷法,结构式访谈法,文献法以及路径分析法。 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康定城汉族与藏族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从居住形式上看,汉族与藏族都遵循着“大杂居,小聚居”
-
新疆民族关系现状及发展研究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是我国一个多民族的边疆自治区。作为全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辖有14个地、州、市(含5个自治州)、85个县、市(含6个自治县)。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生活着55个民族,全国56个民族中除基诺族外其他民族在新疆均有分布,民族大杂居的特点十分明显。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新疆民族成分多元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各民族人口的流动越来越频繁,民族间的交流和交往日益增多。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新疆各民族间相互融合,互通有无。另一方面,影响民族关系的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随着第三次世界性民族主义浪潮沉渣泛起,以及西方敌对势力以“民族”、“宗教”旗号为掩护,加紧对我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实施“西化”、“分化”政治图谋等多方面的影响,民族关系已成为新疆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因此,在党和政府提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阶段,对新疆的民族关系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无疑是一项既有难度又有意义的尝试。 本文坚持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精神,以系统思想和系统理论为指导,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着眼于新疆民族关系的现状以及影响当前新疆民族关系的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建设新疆和谐民族关系的对策性建议。在布局谋篇上,第一章绪论部分对民族关系的基本理论问题及新疆民族关系的研究现状做了综述。第二章介绍新疆的基本区情和新疆民族的基本情况。第三章对新疆民族关系的现状作了分析。首先分析新疆民族关系的构成;其次分析了影响当前新疆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然后指出当前新疆民族问题的表现形式;最后总结了新疆民族关系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文章第四章依据国内国际形势的影响,对新疆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性研究。第五章在结合新疆民族关系的现状及今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一、促进各民族经济发展是构建新疆和谐民族关系的坚实基础;二、发展族际文化交流,增强各民族间的社会凝聚力;三、加强民族政策体系的建设;四、加强地区民族法制建设;五、重视跨国界民族问题,优化外部环境;六、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
-
伊宁市民族居住格局与民族关系
从民族社会学研究角度来看,民族关系是民族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而民族居住格局是研究民族关系十分重要的场景和变量,用来观察和调节民族关系的内涵形式及质量。位于新疆西部的伊宁市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边境城市之一,长期以来也一直是我国民族关系较为复杂的地区之一。因此,本文以伊宁市民族居住格局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伊宁市建城沿革和维、汉、回、哈、俄民族居住史的回顾及对伊宁市的民族居住格局及其变迁状况的调查研究,分析、探讨了影响伊宁市民族居住格局变迁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来研究伊宁市的民族关系。 全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伊宁市的建城沿革和维、汉、回、哈、俄民族的居住史:第二部分将伊宁市自建市以来至本世纪初的民族居住格局变化分为两个时段,分别分析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伊宁市的民族居住格局变迁及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伊宁市的民族居住格局变迁状况,归纳每个时段民族居住格局的特点;第三部分分析、探讨影响伊宁市民族居住格局变迁的因素,本文认为伊宁市的民族居住格局变迁主要受到经济发展、人口变化、历史分布格局、国家政策、宗教世俗化等因素的影响;最后,本文论述这种居住格局变迁对伊宁市民族关系的影响,一方面混居格局促进了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文章最后对伊宁市的民族居住格局提出了几点建议。 本文主要采用了历史文献、实地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
-
民国时期甘肃的回汉民族关系 ——以政治和文化为中心
王小英
甘肃是多民族杂居地区,因而具有复杂的民族关系。回汉民族关系已成为甘肃近现代史的一个重要方面。 回汉民族关系的内容,一是政治关系:经过清末至民国初期一系列政治势力的升降转化及几种回汉力量的整合,从北洋军阀至国民军,再到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甘肃回汉政治关系呈现复杂的形态: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回族军阀实力得到扩充,地位有所提升,甘肃的回族统治者和汉族统治者间的矛盾斗争呈现集团化特征,“回汉关系”成为汉族统治者在政治斗争中常打的招牌,回族教权与汉族政权间关系重新调整;国民军统治时期,回族上层军阀无不与国民军统帅(冯玉祥及甘肃统治者刘郁芬)发生着角逐,同时,在国民军统治下的甘肃回族,由于汉族统治者统治政策的错误与失败,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郁积,终于引发了影响颇广的河湟事变和凉州事变,使甘肃回汉民族关系一度恶化;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回族的某些上层分子(如诸马实力派),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较为融洽,在此时执掌着宁夏、青海的政权,并不时地影响着甘肃的政治与回族,但那毕竟只是回族中的一小部分,回族大众并未真正获得民族平等,而仍然受到大汉族主义民族政策的压迫,这一阶段海固回民起义的爆发,这便是其中重要一因。但民间回汉关系主流一直是友好的。 二是文化关系:民国初期回族的教派门宦在发展过程中受汉族的影响至深,但回汉之间仍有不小的隔阂和对立情绪,然而到国民政府统治末期,随着国民政府对甘肃回民教育的注重与投入的加大,民族聚居区教育方面的互助及文化习俗上回民受汉文化影响渐大,甘肃回汉之间文化融合显露加大的态势。深入研究这一关系,有助于认识民国时期西北民族与社会格局的特征。
-
宁夏回汉民族关系研究 ————以石嘴山市惠农区为例
本研究运用民族学实地调查方法,探讨宁夏地区民族关系(主要是回汉关系)的现状及其发展态势,选取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描述和衡量当地的回汉民族关系:(1)历史遭遇与集体记忆,即“历史因素”的影响;(2)居住格局与移民问题,即“人口因素”的影响;(3)文化差异与族群边界,即:“文化因素”、“宗教因素”、“心理因素”等方面是如何综合塑造了族群之间看不见的“边界”;(4)民族交往与族群边界,主要包括“主流族群对待其他族群的宽容度”,以及作为自治区实行区域自治的主体民族的回族对待其他民族的宽容度,具体从当地回汉社会互动来考察两个民族之间的动态的关系;(5)行政建制与权力配置,主要是“政策因素”的影响。以上内容构成了本文的主要章节。 在综合以上各章的研究之后,本文总结宁夏地区的民族关系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民族关系上的“回一汉”二元格局。宁夏地区在民族构成上比较单一,主要是回族(2003年占34.90%)和汉族。而这一民族格局又在总体上与宁夏地区的居住格局、行业分布、城乡差别、移民格局等基本吻合,形成了明显的二元格局。2.族群边界明显。民族关系上的一系列二元结构凸显了宁夏地区回汉之间的族群边界。3.族群关系保持在历史最好状态。目前,宁夏地区的民族关系保持在历史最好状态,这主要是由政策因素促成的。虽然族群分界明显,但在族群之间一直保持着良性的互动,没有发生族群之间的摩擦和冲突。4.回族聚居地区的民族内部教派矛盾超过民族间矛盾。
-
西北民族自治区城市民族关系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和银川市民族关系为例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民族散居化趋势日益明显,基于城市在一个地区社会结构中的中枢纽带地位,城市发展越来越多的影响和改变着中国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形式。而西北民族地区的城市中,乌鲁木齐、银川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民族成分复杂,民族关系敏感,民族特点较为突出,对自治区的民族关系有着既浓缩又辐射的重要影响。民族自治区省会城市民族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进步和政治稳定,也影响着内地和边疆的安定团结和政治稳定。因此,研究乌鲁木齐市、银川市的民族关系,对探讨当前调控城市民族关系的方法与对策,制定解决民族问题的措施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分五章对乌鲁木齐市、银川市的民族关系进行了论述。论文的绪论部分简单介绍了西北地区的概况;第一章对城市民族关系的相关理论做了简要阐述,同时对论文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作了必要的论述;第二章介绍了乌鲁木齐市和银川市的基本情况;第三章对西北民族地区城市民族关系的状况进行了分析、归纳,从六个方面论述了西北民族自治区城市民族关系的特点。第四章深入地阐述和分析了影响西北民族地区城市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认为影响因素主要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差异因素、宗教信仰因素、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国际因素六个方面。第五章提出了协调与发展西北民族自治区城市民族关系的对策和建议。最后的结语部分对西北民族自治区城市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作了预见和展望。
-
张家川回汉民族关系研究 ——以恭门镇为例
本文是系统研究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民族关系的一篇论文,她立足于张家川东部的一个小镇——恭门镇,应用历史性和共时性综合研究的方法,既论述了历史上民族关系,又着重论述了当前民族关系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分析了当前制约民族关系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全文共七章,凡10万字。 “绪论”从宏观方面综述了我国对民族关系研究的现状、特点、以及对张家川民族关系研究情况,在“绪论”中涉及到研究方法、重点及难点等内容。 第一二章详细论述张家川恭门镇回族聚落的形成,及不同时期如清、民国、“文革”时期的民族关系。 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内容庞杂。本章从民族学田野调查开始,详尽论述了回汉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中的交往,以及民族交往中所带来的文化变迁,进一步探讨了文化变迁的途径。 第四章针对民族之间在各方面的交往,总结了恭门镇回汉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第五章对衡量民族关系的变量进行分析,并指出当前主要制约民族关系的一些因素。 第六章也是本文的意旨,就是如何调试民族之间的关系,改变民族之间的摩擦为和睦相处,提出了一些改善民族关系的对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第七章是对民族关系的个案研究,选取了一个典型的回汉混合村——麻崖村,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探讨了回汉民族的交往,以及改善民族关系的对策研究。 以上基本反映本文各章的重点,也就是本文的内容摘要。
-
论流动人口对新疆民族关系的影响和作用
本文从流动人口这一客观现象入手,着重探讨流动人口对新疆民族关系的影响和作用。阐述了流动人口及民族关系的概念、分类及对新疆流动人口和新疆民族关系的认识,概述了新疆流动人口的历程,分析总结了流动人口对新疆民族关系的影响和作用。提出了流动人口对新疆民族关系影响和作用的发展趋势的几点看法。本课题的研究对新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构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关于流动人口及民族关系的理论思考。主要从两个大的方面阐述:(一)流动人口及新疆流动人口认识,对流动人口进行了界定和分类,就新疆流动人口的界定和分类也作了思考。(二)民族关系及新疆民族关系的基本思考,阐述了对民族关系及新疆民族关系的基本认识,以及对新疆流动人口与新疆民族关系联系的基本思考。 第二部分:新疆流动人口概述。(一)解放前新疆流动人口的回顾与评析。新疆区外汉族人口流动到新疆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2100 年前的西汉王朝,从公元前138 年张骞出使西域开始,历经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历代王朝在河西走廊以西地区的屯垦史,就是一部移民西迁的历史。(二)解放后新疆流动人口经历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新疆和平解放到60 年代中期;第二阶段,60 年代后期到70 年代末;第三阶段,80 年代初到90 年代中期;第四阶段,90 年代末至今。本部分对新疆流动人口的历程进行了总结,并且分析了每一个阶段新疆流动人口的特点、原因、类型、数量等。 第三部分:流动人口对新疆民族关系的影响和作用,这是本文的重点。无论是解放前历代王朝移民西迁的历史,还是解放后新疆流动人口的历程,都对新疆民族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作用。本文主要是讨论新中国成立后内地流动到新疆的人口对新疆民族关系的影响和作用。当前,在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生活中,人口迁移和流动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民族关系问题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问题理论,民族关系理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本论文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尤其是改革开发的实践,从理论上探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将会对民族关系理论研究有所裨益。主要观点如下: 一、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体现。民族关系的基本结构由基础结构、实现形式、运行机制三个部分组成。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性质决定了民族关系基本结构的三个组成部分,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体现。 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平等、团结、互助是民族关系和谐的本质特征;第二,四项基本原则是民族关系和谐的政治基础;第三,利益公平、安定有序是重要体现;第四,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是目标指向。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改革开发进入关键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和重要任务,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关键时期民族问题和民主政治建设 方面的民族问题,所以,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必然要求。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任务与发展民族关系。 第一,加强党的领导,安定团结是重要保证;第二,加快少数民族和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根本途径;第三,深化改革开放是重要途径; 第四,坚持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 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五,加强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矛盾摩擦及发展战略选择。 首先,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了民族关系方面的利益格局的新变化,民 族意识不断增强,使民族利益主体提出适应市场经济的新要求,也使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着民族关系方面的矛盾摩擦。民族政策和 民族工作发展战略选择是,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矛盾,妥善协调民 族利益关系。 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对发展社会周一民族关系在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及其作用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本文对这一领域的 研究起到了一定的填补空白的作用,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 民族关系特征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概括和归纳,较有新意。 关键词和谐社会,民族关系,市场经济,民主政治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关系及其发展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远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国的西南部,并且为祖国大家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关于西双版纳傣族,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作了大量且富有成效的研究。而对于西双版纳傣族民族关系的研究,学术界已有不少的研究成果去借鉴。本文主要就是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个总结,并且提出一些自己的不成熟的看法。 本文共分为七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西双版纳民族地区的大体概况(地处边疆、战略位置重要;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然资源丰富)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各民族关系特点(大杂居,小集居,立体分布;共同的历史渊源和族群认同感;民族关系的核心是汉民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民族关系发展的不平衡)。 第二部分论述了西双版纳傣族民族关系的历史沿革(元代以前及元至解放前各个时期的民族关系情况)和历史上西双版纳民族关系的特点(自然条件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封建社会统治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历史上西双版纳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传统关系)。 第三部分介绍了新中国的建立到西双版纳成立民族自治州时期的民族关系。这时期的民族关系是受封建关系影响较大,但是新中国所确立的新型的民族关系得到当地居民的考虑。 第四部分介绍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西双版纳自治州的民族关系。 这时期,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采取和平协商的方式完成民 主改革。 第五部分论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西双版纳的民族关系情况。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发展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而偏离了正常轨道, 阻碍了民族关系的正常发展。 第六部分论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西双版纳地区的 民族关系。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在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后,特别是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民族政策重新得以落实,民族关系得到空 前的发展。 最后一部分是我自己的一点思考及对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 关系发展前景的展望。 总之,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对资料的搜集和发掘不够,错误在所 难免,敬请各位读者斧正。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及其发展
本文以作者2002年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个月的实地调查为基础,以民族关系的理论为指导,对该地区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关系进行论述。本论文上起古代先秦,下迄改革开放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分六章,采取通史体例,以苗族土家族内部社会形态的发展嬗变为主线,系统地阐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最后另设专章,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关系的特点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的对策做综合性考察和全面论述。 文章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概述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民族分布、地理概貌、自然资源、社会历史等情况。 第二部分即第一章,阐述了湘西地区民族关系的历史沿革:包括土家族和苗族的族源与族称;秦至清时期湘西地区的民族关系;辛亥革命时期至新中国建立以前湘西地区的民族关系。 第三部分即第二章,阐述了湘西地区新型民族关系的初步建立:具体内容有湘西地区的解放和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湘西地区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 第四部分即第三章,分析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 第五部分即第四章,简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 第六部分即第五章,描述了改革开放至初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湘 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主要包括:改革开放时期的民族关 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民放关系;:攻革开放至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时期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关系发展f内特点。 第七部分即第六章,总结了湘西土家族苗族f一4治州民族关系发展 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
中国西南地区民族关系基础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
本论文旨在分析中国西南地区民族关系的基础性结构和影响西南地区民族关系的基础性因素。作者提出这一选题的构思主要是受到金炳镐教授的《民族理论通论》一书的启发而逐渐形成的。在这本书中,金炳镐教授指出了“我国学术界对我国分地区的社会发展的具体研究不够,特别是民族问题方面的亚宏观研究不够”。基于这种理解,作者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西南地区的民族问题的亚宏观研究上。本论文的选题就是遵循这种亚宏观的研究思路而提出的。 在论文的研究中,笔者力图将影响西南地区民族关系的基础性因素放在西南地区民族关系的基础性结构中加以理解。论文包括五章。第一章在介绍了相关研究的成果的同时,提出了研究影响西南地区民族关系的切入点是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结构。第二章则重点介绍了西南地区民族关系主体结构的若干特点,提出了西南地区民族关系的三重结构观点。笔者认为,西南地区民族关系主体结构包含了西南地区民族社会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西南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汉民族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第三、第四、第五三章则主要具体分析在这种三重结构中,影响西南地区民族关系的若干具体的、基础性的因素。第三章主要讨论了自然条件对于西南地区民族关系的包括了分布格局、住居形式,以及由自然环境派生出的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等等,同时也探讨了在多元文化背景中主流文化对于西南地区民族关系的影响。笔者认为,由于西南地区多样性的自然环境和多样性的各民族的生计方式的影响,西南地区客观上形成了多元的民族关系,不同民族之间的社会交往存在着客观需求。在多元的民族关系中存在主流文化。第四章则主要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国家权力与西南地区民族社会之间的互动,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是如何影响和制约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的。笔者的基本观点是,不同时期的民族政策是影响西南地区民族关系的重要的和基础性的因素。不同时期的民族政策,从历史过程来看,既有一脉相承的共性,也因时代不同而具有差异性和本质区别。从历史结果上看,不同时期在西南地区实施的民族政策,其影响和效果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促进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进而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其二,历史上的民族政策带有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内容,因而使得历史上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十分纷繁复杂。西南地区民族关系的彻底改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体系的完善的结果,并最终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第五章则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西南地区民族关系有可能发生的变动趋势,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调适民族关系的若干政策建议。 笔者在论文中,除了对影响西南地区民族关系的因素进行正面的分析之外,也有针对性地反思了一些当前学术界的理论和观点。如在第三章中笔者反思了文化相对主义的基本理论,在第四章中也对民族和族群概念的各自主张和基本观点进行了辨析。这些也许是本论文中理论性比较强的部分。 在写作的方法上,笔者力图体现两个方面的结合。一是历时性研究和共时性研究的结合。在论文中,笔者力图将具体的问题放在长时段的历史中进行考察。例如对于民族识别问题,笔者没有局限于将民族识别仅仅理解为新中国为了落实民族政策而采取的民族名称的辨别。而是将民族的分类、辨别放在中国历史中进 行理解,从而阐明了在中国民族的分类、辨别与中国传统的“天下”思想之间的 联系。一是注意进行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研究的结合。在论文的研究中, 笔者力图将普遍性的规律、区域性的特点,以及社区个案进行结合研究,从而力 图使论文既具有宏观理论的指导,也有微观个案的支撑。例如在探讨汉民族与西 南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中,笔者不仅将汉民族在西南民族关系中的作用进行了历 史性的总结性的描述,也利用了贵州“屯堡人”的个案分析,进一步探讨了汉民 族在西南民族关系结构中的地位、特点、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