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毛泽东民族关系理论研究
毛泽东民族关系理论是毛泽东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处理中国民族关系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民族关系理论。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近来几年内,国内出现了打砸烧等暴力事件,民族关系一度成为人民关注的热点,民族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民族之间的团结,影响社会稳定,影响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安康。第二部分是正文,总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了毛泽东民族关系理论渊源,分别论述了: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和分裂相互交替;到了近现代以后,民族压迫加重,民族隔阂加深,民族关系破裂,各族人民生活困苦;马克思列宁主义处理民族关系的平等、团结理论,是毛泽东民族关系理论的直接来源。第二章介绍了毛泽东民族关系理论,分别论述了:在社会主义社会,民族关系是各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从平等的内涵、主体、缘由等论述了民族平等理论;从团结的基础、核心、内容等论述了实践团结的理论。第三章介绍了毛泽东平等实践理论,分别论述了:实现民族平等的首要条件,就是进行民族识别,确定民族的存在;通过改革为实现民族平等提供制度保障;发展经济不仅解决各民族之间的事实不平等而且为各族人民团结提供物质基础;不尊重语言文字平等就谈不上坚持民族平等。第四章介绍了毛泽东民族团结实践理论,分别论述了:民族区域自治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保障;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实现民族团结的关键;反对大汉族主义,加强民族政策教育,促进民族团结;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团结。第五章介绍了毛泽东民族关系理论的时代价值,分别介绍了:毛泽东同志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及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毛泽东民族关系理论的发展,和谐作为民族平等、团结的升华;在当今社会,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民族关系有何现实意义。最后小结部分,本人理论水平有限,理论研究还有很多不到之处。感谢导师的悉心教导和同学的朝夕相伴。
-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关镇多民族社区民族关系研究
民族关系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关系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很大程度上,我国已形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民族人口流动频繁,杂散居民族逐渐增多,从社区的角度来看,多民族社区应运而生。本文选择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多民族社区的民族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对“社区”及“民族关系”的定义进行了梳理,结合相关理论,对“多民族社区”概念进行界定。全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理论基点,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场域、功能结构理论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探讨镇宁城关镇多民族社区民族关系,由此探析城关镇多民族社区形成的原因,厘清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比如由于市场经济观念的制约,城关镇内少数民族同胞与汉族同胞发展不平衡,出现贫富差距;区域内基层民族干部(村委)的比例偏小;民族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受到异质文化的冲击,没能得到较好的保护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精细,但由于少数民族同胞文化水平相对落后,导致在社会分工中处于底层;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保障不完善,人才资源短缺等。有鉴于此,针对相应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与思考,并提出对策建议;本研究认为城关镇自身应夯实经济基础,充分利用资源,抓好扶贫契机,增强内生活力,大力培养任用少数民族干部、促进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互补共生,寻求文化合力,促进社会合理分工,提升社会凝聚力,走多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之路,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和“三个离不开”格局。总之,镇宁县城关镇多民族社区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但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作为发展较为滞后的民族地区,影响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我们要正确把握民族发展的规律,充分认识在处理民族关系中存在的不足,适时调整相应的措施,及时更新理念,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和谐繁荣。
-
列宁民族关系理论研究
20世纪初期,伟大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家列宁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对民族关系理论的奠基,分析当时俄国社会的具体情况,结合俄国由来已久的复杂民族关系问题以及考虑到因此而引发的令人堪忧的社会发展前景,他分析得出了与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相符合的民族关系理论。通过对列宁著作等一些史料记载以及后人对列宁著作研究整理的大量相关资料的仔细研读,笔者梳理出他的民族关系理论。本文共有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关系理论。由于沙皇政府欺压和仇视了少数民族近千年,腐蚀着俄罗斯民族,大俄罗斯主义流毒让列宁意识到被大俄罗斯族压迫的少数民族必须与之进行长期不懈的斗争。笔者着重从对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思想的区分、民族压迫的实质、被压迫民族之未来、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进行阐述;第二部分为民族平等理论,由于平等的民族关系是一切的基础,主要从实现民族平等的基本要求、具体表现、实现途径几方面进行阐述;第三部分为民族团结理论,主要讲述了民族团结的对象和必要性以及实现民族团结的途径;第四部分为民族融合理论,民族融合理论是在前三部分的基础上完成的,主要对民族同化和融合概念和两者的紧密关系进行论证。并指出实现民族融合要慎重对待民族感情,遵循其客观规律,自然而然的进行。最后一部分主要是对列宁的这些民族关系理论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事实做出简要的阐述。
-
蒙古族在库尔勒多民族关系中的协调作用探析 ——以巴音社区为例
少数民族关系研究一直是学界研究的主题之一,作为少数民族大聚居小分散的新疆,民族多样性的背后,彼此间的关系则是融洽与矛盾并存。特别在南疆维汉民族关系表现出偏见多于理解、误解多于认同的地方,新疆巴音郭勒蒙古族自治州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构成,造就了不同于南疆其他民族地区的民族关系新形式。本文在分析巴州土尔扈特蒙古族的独特历史地位和民族性格后,从当地蒙古族入手,以该民族同城市中维吾尔族、汉族的日常交往、生活习俗、语言文化、日常交往等方面展开分析,旨在分析蒙古族人在维汉两个民族交往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依据中间人理论分析蒙古族在维汉民族关系的调解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探寻新时期多民族社区中民族关系新的处理和解决方式。
-
一个北疆村落的民族关系研究 ——基于新疆乌尔禾乡哈克村的田野调查
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促进族际沟通与交流,解读民族交往与互动形式的重要工具;更为重要的是,良性的民族关系是维护边疆和谐与稳定的前提。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一带一路”战略,其构建穿越西北多元民族区域,因而维系与保证区域良性的民族关系状态是战略实施的重要基础。本文便是立足于西北,以北疆一个村落作为田野点,探寻该地区的民族关系现状与调控手段。文章主要通过对新疆乌尔禾乡哈克村的民族关系田野调查,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的调查方法,从七个维度系统性的反映哈克村民族关系现状,梳理影响该地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归纳该地解决关系问题有效途径,最终总结哈克村当前民族关系总体特征,并对利益视角下的民族关系定义予以反思。
-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促进和谐民族关系构建 ——以吴忠市利通区为个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主流之价值观,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正能量,对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也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并且吴忠市利通区在发挥核心价值观认同对和谐民族关系构建促进性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本文以吴忠市利通区个案,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角度出发,研究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论文中,首先,经过探析,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对和谐民族关系构建具有良好的促进性,并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促进和谐民族关系构建具有可靠的实现条件。其后,通过对利通经验的调查分析,从实证角度论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对和谐民族关系构建的良好促进性。最后,基于利通经验,笔者从民生建设、宣传教育、社会基础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关于民族地区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对和谐民关系构建促进性的思考。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章的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创新点等内容。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促进和谐民族关系构建的理论基础。本章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内涵、和谐民族关系的内涵及其成因,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在和谐民族关系构建上促进性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对和谐民族关系构建促进性的实现条件。第三部分主要是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促进和谐民族关系构建的利通经验进行调查分析。本章节主要阐述了利通区的基本情况、利通区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对和谐民族关系促进性的探索及其效果等内容,并基于利通经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促进性进行了实证解析。第四部分是主要论述了民族地区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促进性的思考。基于利通经验,本章主要从民生建设、宣传教育、社会基础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民族地区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促进和谐民族关系构建的思考。
-
新时期散杂居回汉民族关系研究 ——以陕西省安康市为例
民族关系本质上是相关民族之间的权益关系。而民族关系所要研究的领域是十分广泛的,因为民族关系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特殊的社会关系。安康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总人口约300万,全市有23个民族,属于少数民族散杂居市。20多个少数民族总共近3万人,是本省第二大少数民族人口大市。其中回族人口最多,将近2.8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8%。从回族迁入安康开始至今,形成了现今回汉民族关系的美好格局,而安康对这一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影响的就是安康市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本论文从对安康市民族关系为切入点开展研究调查,以得到的数据信息及有关著作为理论依据,对其进行一定的分析,形成客观的了解、评价及意见。本文绪论部分针对选题目的、国内外探索情况、分析方法、探索进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状况及难题做了比较全面的说明,并就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与释义。第一章对民族关系的含义及基本理论进行阐述。第二章是对安康市回汉民族关系的人地基础进行阐释,主要是从回族的来源,以及回族迁入安康开始至今的回汉民族关系进行的了阐述。第三章主要是对新时期安康市回汉民族关系的现状及实证分析,在对安康市回汉民族关系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自已的认识。第四章是在对第三章的现状和实证分析总结概括出,在新时期影响安康市回汉民族关系发展的因素,以及提出解决这些影响回汉民族关系因素的对策。
-
政治文明视角下的内蒙古民族关系构建研究
政治文明本质是强调对于政治主体的尊重,让每一个合法公民都有对国家事务参与管理的权利。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在“民享”基础之上,进行政治文明建设,并指出“民治”这一核心内容,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公民都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政治文明是一种各方面都达到和谐文明的政治形态,促进社会的向前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组成部分之一。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程度对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内蒙古是我国第一个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政治文明建设是构建内蒙古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的文章内容主要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就本文的选题意义和选题背景进行了介绍,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政治文明和民族关系的概念进行界定。政治文明是一个由政治意识、政治行为、政治制度组成的有机整体,民族和谐指民族各种关系的和谐,包括了同一民族内部人与人的关系和不同民族之间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了民族自然关系的和谐。第二部分从政治文明和民族和谐的定义出发,探讨了政治文明建设如何促进和谐民族关系。第三部分剖析了政治文明建设中影响内蒙古和谐民族关系发展的因素,包括了党的领导、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民族干部队伍、教育五种因素。第四部分考察分析了内蒙古民族关系的现状。第五部分中剖析了不利民族和谐关系的原因,最后从党的领导、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宗教、教育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政治文明视角下内蒙古和谐民族关系的路径选择
-
阿克苏市民族关系调查研究
纵观二十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民族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兴衰、民族发展,甚至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问题,如何处理民族之间的关系业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性的问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国内民族问题的解决,在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国情有机结合,制定并贯彻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创新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推动了各民族的团结与进步,促进了党和人民事业的蓬勃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新疆民族成分多元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各民族人口的流动越来越频繁,民族间交往日益增多。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新疆各民族间相互融合,互通有无。另一方面,影响民族关系的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随着第三次世界性民族主义浪潮沉渣泛起,以及西方敌对势力以“民族”、“宗教”旗号为掩护,加紧对我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实施“西化”、“分化”政治图谋等多方面的影响,民族关系已成为新疆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因此,在党和政府提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阶段,对新疆的民族关系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无疑是一项既有难度又有意义的尝试。本文坚持理论与实际想结合,对阿克苏民族关系的现状以及影响阿克苏民族关系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建设新疆和谐民族关系的对策性建议。全文总计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主要对本文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其次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和基本情况加以说明。第二部分主要对田野点进行概述,并且通过田野调查方法对阿克苏地区民族关系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对阿克苏民族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四部分阐述了阿克苏地区民族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对完善和发展阿克苏地区民族关系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对边疆多民族地区开展深入的实证调査研究,能够剖析影响边疆地区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解决民族关系问题的方法。
-
和顺花园小区的民族关系研究
民族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关系到民族的发展与社会稳定。本文是以乌鲁木齐市和顺花园小区内的民族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对其进行了具体的调查和解析。通过几个月的实地调研,全面对和顺花园小区的民族关系进行了描述和评价,对影响其民族关系的因素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展现其发展现状,揭示其发展动态和走向,为推动新疆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和边疆安定繁荣提供现实依据。在乌鲁木齐市和顺花园小区的民族关系的现状分析方面主要借鉴马戎教授、束锡红教授等人的研究成果,采用“族际交往”、“居住格局”、“族际通婚”、“民族意识”等七个因素为变量,对小区内的民族关系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简单阐述了小区内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以及在田野全过程中的感受和思考。本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论述了研究的缘由与意义,回顾了前人的相关研究,并交代了本文的研究相关理论、方法和研究难点。第二部分结合相关文献和参与观察所获得的资料的整合,介绍了乌鲁木齐市和顺花园小区的基本概况和少数民族社区形成过程。第三部分具体描述了和顺花园小区民族关系的现状。通过分析问卷调查和深度方法的结果,从族际交往、居住格局、族际通婚、宗教信仰、民族意识、语言使用情况、公共事件七个因素,探析小区内的民族关系的实际状态。第四部分总结了和顺花园小区的民族关系特点以及思考。最后一章是在前文的研究基础上对本研究的讨论与结语部分。总之,本文通过和顺花园小区民族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多民族国家中民族关系的地方性个案,展现了历史和现实中影响民族关系的多种可能性因素。希望通过这个城市民族关系的缩影来反照民族关系的现状和未来。
-
唐代陕北地区民族关系研究
陕北作为一个地理单元,泛指陕西省的北部,本文所论的陕北地区指的是北括黄河河套、南至渭北北山、西界子午岭、东滨黄河秦晋大峡谷的黄土高原中北部地区,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延安和榆林两市及南北更为广阔的地域。这里历来都是中原民族与北方民族争夺之地,多民族杂居交错,互相交融,民族关系繁杂,终促成几大军功世家,形成五代宋初的割据局面。本文试图对唐陕北地区民族关系做以阐述,根据一些墓志材料结合有关文献对唐代陕北地区的民族关系做以补充,欲与史书相互印证,以佐正史。本文分为四个部分来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对所要论述的陕北地区做以简述,界定其范围。其次对本文的选题意义做以阐述,主要内容为对前人关于西北民族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找到本文的切入角度。第二部分为第一章,唐前期陕北地区的民族活动与民族关系。唐代时陕北地区生活过吐谷浑、党项羌及突厥、昭武九姓胡等族,贞观之后,诸族陆续内迁至陕北地区及其周边的河陇、河东,对唐王朝时附时叛,事端不断,民族关系比较复杂。此部分对诸族源流以及内迁时间、活动进行分析,对唐廷为安置诸族所设羁縻府州做以阐述,论述了唐代前期这一地区民族分布情况、活动特点及民族关系。第三部分为第二章,唐后期陕北地区的民族活动与民族融合。依据内附时羁縻府州的设置及后来变化论述了党项、吐谷浑等民族的几次迁徙,分述诸族迁徙的原因并解析了内附诸族的几次叛乱,或随安史寇扰长安,或与仆固南下京师,或因边吏贪暴反叛,都反映了这一时期陕北地区复杂的民族关系。第四部分为第三章,唐末五代时陕北地区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本章对唐王朝在此地区所设方镇节度使情况做以简要阐释,从羁縻府州到朔方军的建立,从临时性质到常驻军的转换,从行政手段到军事手段,可以反映出唐边疆形势前后发生的变化,至于唐末,朔方军与西北诸镇都在分化演变,终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末期各地藩镇互相争战,陕北地区形成了夏州党项拓跋氏和府州折氏、麟州杨氏、延州高氏四大军功世家,这几大军事集团在陕北地区各自发展成为雄踞一方的割据势力,对上称臣,下统族民。本章对这几大军功世家的形成发展做了详细阐述,旨在论述唐陕北地区复杂的民族关系对五代宋初这一地域战略地位带来的影响。一些戍边将领的墓志铭所载也可以还原补充部分历史,体现出唐廷在处理朝廷与诸族问题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官员的任用和民族背景也可以体现唐陕北地区的民族关系,本文意在结合文献所载,解析志文材料,从侧面反映当时陕北地区的民族关系。
-
张家川回汉民族关系研究 ——基于龙山镇的调查
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汉族是我国的主体民族,回汉民族是我国民族交往中较为密切的两个民族,张家川又是回族聚居程度较高的地区,其回汉民族关系的发展对我国以及西北地区民族关系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张家川回汉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也关系着西北地区的社会稳定,尤其是在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张家川回汉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对加强我国民族关系的紧密团结,促进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历史上张家川回汉民族关系的发展为背景,对龙山镇回汉民族关系的发展进行深入调查,对张家川不同时期的回汉民族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回汉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规律。通过对新时期以来的回汉民族关系进行实地调查,分别从居住格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族际通婚等方面对龙山镇回汉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促进当地民族关系发展的经验和影响民族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为当地民族关系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
喜沟村回汉民族关系研究
民族关系的和睦与否不仅影响着地区的稳定,同时还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宁夏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回汉民族关系,在宁夏回汉民族关系研究中,中卫市沙坡头区的回汉民族关系研究始终没有学者涉足。因此,本文选择宁夏中卫市喜沟村作为调查地点,以该村回汉民族关系为重点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民族学的田野调查方法,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在对喜沟村上世纪的回汉民族关系进行回顾的同时,运用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统计法等调查方法,选取了衡量民族关系的几个变量:居住格局、社会交往、族际通婚以及族际认知,作为研究重点来论述目前当地的回汉民族关系,并对该村回汉民族关系的特点进行总结,同时分析影响当地回汉民族关系的因素,提出促进回汉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途径。全文共四章,具体内容如下:绪论指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综述了目前我国与回汉民族关系相关的研究情况,说明具体使用的研究方法,大致介绍研究思路及田野工作;第一章分别从地理环境、行政建制、人口构成和经济状况这四个方面对喜沟村进行基本说明;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论述部分,首先对喜沟村村民的搬迁历史进行了介绍,然后通过详细的田野资料,从居住格局、社会交往、族际通婚和族际认知这四个变量,分析了该村的回汉民族关系现状,认为喜沟村回汉民族关系总体上是和谐融洽的;第三章总结了喜沟村回汉民族关系的特点,指出主要制约当地回汉民族关系的因素;第四章提出促进回汉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途径。
-
壮瑶民族关系研究 ——以广西田林县为重点
壮族是广西人数最多的土著民族,瑶族在隋唐之际开始迁入广西。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广西壮族人数接近1700万人,瑶族人口约有170万人。作为广西人口最多的两个少数民族,从古至今,他们在这块土地上共同生存发展、相互交往、交融,构成了广西民族关系历史与现状的重要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本文将概述广西地区壮瑶两族的历史关系,另一方面,拟将以田林县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对壮瑶两族的居住格局、语言使用、族际通婚和宗教信仰仪式中的交叉关系的衡量,期以对他们之间的民族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对这种民族和谐关系推进背后的原因进行简单的分析总结,指出民族之间的和谐得益于历史、经济发展、文化互动等诸多因素,也得益于现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当然,民族关系的上升是曲折的,族群认同、边界的变化和集体记忆的重新构建,社会的变迁等等,都是影响其关系的重要原因
-
城市化进程中的凯里市民族关系研究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通过各种方式互相联系、交往、接触,关系日益密切。各民族在交往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吸收,渐渐形成了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形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民族人口流动频繁,大量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迁徙至城市工作和生活,同时将本地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饮食、风俗习惯也带到城市等等。他们在城市中生产生活的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的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丰富了城市各族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给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而更深层次地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城市民族关系也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新特点,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正在不断巩固和完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城市市民族关系,既为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提供了良好契机,又给民族关系的和谐带来了挑战。基于此,本文选择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凯里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做出较为全面的研究,力求从中窥探中国城市民族关系发展的主要趋势,分析城市发展中的外显及潜在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巩固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推进民族地区城市化发展及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从总体上看,本文分为四个部分。文章的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阐释研究思路和方法,并对城市化背景下的民族关系理论及相关研究进行回顾,最后指出文章的创新之处与不足。文章的第二部分是第一章,主要从凯里市概况和凯里市少数民族的类型两个方面来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凯里市民族概况。文章的第三部分是第二章,详尽地分析了凯里市城市民族关系的现状,阐述了凯里市民族关系的特点,进而探讨了影响城市化进程中的凯里市民族关系的相关因素。文章的第四部分是第三章,论述了城市化进程中凯里市民族关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文章的第五部分是第四章,主要对构建新型社会主义城市民族关系提出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