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工作中的实践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党的西藏工作分阶段、分步骤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于西藏各族人民的内心,成为西藏繁荣的核心推动力。其中,西藏和平解放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政治基础;平息叛乱与民主改革提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西藏自治区的成立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现实场域;改革开放厚植了西藏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进程;新时代我党的西藏工作站在全新的高度,不仅消除了绝对贫困,而且提出了顺应时代的治藏思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培育走向铸牢。从中华民族发展的高度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达到前所未有的更高层次这一社会既成事实的总结与升华。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城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的实践 基于石佛寺镇天下玉源社区的社会调查
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边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到中东部地区,既丰富了当地基层社区的人口结构,同时也给城镇民族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石佛寺镇天下玉源社区以维吾尔族流动人口为主,本文通过对石佛寺镇天下玉源社区进行田野调查,以对社区维吾尔族流动人口访谈为主要途径,探究如何铸牢城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表明,构建民族互嵌式社区环境、提供与当地居民同等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开展各种社区文化活动等是促进城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之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有效措施,是推动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建设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事业,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是国家明确规定的学校课程,是学校思政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新的课程形态。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对各民族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途径和载体。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建构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探索和现实需要。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体系,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责任。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新时代民族教育的使命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科学概括,是新时代民族教育之应然诉求和新时代民族教育之价值导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是新时代民族教育之文化基石,民族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提供共同体成员交往交流交融的空间,聚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之文化动力,坚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条件保障。民族教育功能的发挥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关键,"多元一体"理论基础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前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面向全体公民的教育。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新疆长治久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前提和基础,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在新疆,要以发展社会经济、尊重差异和缩小差距、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和增强"五个认同"为基本路径,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加强干部队伍、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和健全群众工作机制为重要抓手,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建设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事业,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是国家明确规定的学校课程,是学校思政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新的课程形态。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对各民族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途径和载体。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建构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探索和现实需要。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体系,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责任。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统一战线
中华民族共同体,客观描述了新时代我国的民族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中央运用统一战线思维确立的重大政治任务。进入新时代,党中央牢牢把握民族工作特点规律,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前瞻性、综合性和针对性,以尊重各民族多元为前提,在团结进步上形成了最大共识度,各民族守望相助;以增强中华民族一体为根本,在繁荣发展上画出了最大同心圆,各民族共创美好未来。
-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动我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和“纲”。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提出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要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开展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背景、含义、意义、价值旨归与实施路径等问题的研究,以此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根本遵循、认识基础和学理依据。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少数民族文化自觉——基于壮族文化的思考
为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现代化和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努力提高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自觉,确保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同向同行。同时,基于文化的价值性、历时性和共时性等特点,以及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现状,若要提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自觉,则需要从提高价值自觉、历史自觉和社会自觉入手。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的认同探析——以朝鲜族为例
本文采用问卷研究法、访谈法,选定朝鲜族大学生这一群体。对朝鲜族大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和民族语言的认同情况进行调查,通过研究他们对"普及国家通用语言"以及具体政策的总体认知和态度,得出他们对国家通用语言认知认同的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并作评析,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制定及其执行须结合其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愿望并适应少数民族群众接受能力的观点。为进一步解决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问题提供研究数据支持,有助于进一步科学地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高校课程体系改革
新时代民族高校现有课程体系的改革,应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首先,要解决“在哪讲”的问题,应在教学实践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中国史、民族学等人文社科类基础课程,也可因势利导融入理工类课程,实现课程全覆盖。其次,要解决“讲什么”的问题,无论在课程中如何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其基础和前提都是要讲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这又涉及“怎么讲”的问题,需融合多个学科多种方法将问题讲通讲透,以此来推动课程体系的自我更新与变革。最后,在现有基础上,顺应全面依法治国的趋势,积极探索“民族与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专门化课程开发,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通识与法学专业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树立正确信念同时,学会运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政策去分析解决民族事务,从而在理念、知识和技能等各层面构筑各族学生共有的精神家园,完成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任。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现代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对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国家制度建设所追求的是治理现代化理想图景与现实进路的统一,这必然要求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的制度逻辑及其治理实践的有效性。基于历史考察,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有着特殊的形成逻辑,自发秩序与控制秩序的交织主导着乡土社会,"双轨政治"、"国家介入"、"国家进入"、"乡政村治"、"命运共同体"是其重要的阶段特征。基于现实梳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民族地区基层治理进一步坚持人民为中心的主体地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呼吁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的制度逻辑发挥更大效能。为此,需要发挥"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治理主体上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方式上做好制度之间的有机协调,治理过程上实现多维度的整合,治理技术上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共同绘制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动态图谱。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传统体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研究目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新的重要论述。是增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交往交流交融,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提升治理法治化水平的集中概括。民族传统体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特殊意义和独到价值。当前,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时代崭新的发展主题和发展目标。民族传统体育高质量发展是我国进入新阶段的时代诉求,是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体现。回答好民族传统体育如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从"学校体育融入、全民健身普及、体育产业发展、竞技水平提高"四个维度共同支撑民族传统体育高质量发展以及实践路径探索。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收集与研究有关的文献,归纳整理分析其中的相互关系,形成本研究的逻辑起点和科学基础;(2)专家访谈法:采用开放式和半结构式访谈,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的民族传统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问题和实践路径与专家深入交流;(3)田野调查法:选取具有代表性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从中观察了解和认识当地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和民族传统体育现状;(4)案例分析法:将研究的思路,举措在部分地区及大中小学试点,在试点中不断修正,借助学术平台交流与争鸣,日臻完善;(5)逻辑论证法:运用归纳、演绎等逻辑法,对民族传统体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殊作用和教育价值进行分析论证。研究结果:学校体育融入路径:1)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有充足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特别是民族高等院校和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守正传统体育根基与源头;2)构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太极拳或武术或舞龙舞狮或民族舞等)+现代体育项目(如篮球或排球或足球等)"的"1+1"组合教学模式,并纳入体育课程评价之中,例如试点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指标及权重为:民族项目20%、现代项目40%、体质健康20%、锻炼态度和课外活动及体育竞赛20%;3)强化"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融入路径。中小学以课堂、大课间和课外活动融入为主,高校以课堂、社团和竞赛融入为主;4)各学校因地制宜,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以及师资培训。着力打造1-2个民族特色体育项目,建立完善的竞赛制度和高水平运动队训练制度,形成学校品牌项目。全民健身普及路径:1)民族传统体育是全民健身的优质资源,具有保健性、娱乐性、非竞技性等特质。动作技术相对简单,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易于开展;2)强化政府职能,重视民族传统节庆日和民间体育活动的保护和扶持。定期举办民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民间体育活动;3)加强全民健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民族传统体育协会和社团组织以及社区体育组织建设,开发社区休闲治理,强化健身指导,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在老龄化背景下广受社区居民欢迎的健身价值;4)发挥民族地区高校教学、研究及人才资源优势,将民族特色舞蹈元素与现代舞相结合进行套路创编,运用线上线下传播、普及与推广。体育产业发展路径:1)民族传统体育富有文化旅游产业优势,尤其是向生态体育体育旅游发展。保护和利用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生态文化环境,以旅游为载体,打造民族特色体育产业;2)将民族传统体育竞赛表演、民族民俗民间节庆日、体验式参与与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的自然生态、田园风光、文化与传统等资源融合共生,提升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3)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体育旅游小镇建设应作为当地政府优先发展战略;4)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力量支持、地区协同的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模式。竞技水平提高路径:1)保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质,从现代竞技体育中汲取养分,提高竞技性和规范性,让更多的项目有条件进入"民运会";2)相对于现代体育赛事的频繁举行,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活动匮乏,构建以"民运会"为核心的全国范围内各级各类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组织管理体系;3)加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规则的量化和标准化制定,优先完善竞技性较强项目的比赛规则;4)坚持守正与创新,不断增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对抗性和观赏性,让更多的年轻人喜爱和参与,让学校成为传承与发展及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研究结论:民族传统体育是增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文化资源,是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载体,是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及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民族传统体育高质量发展必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重要贡献。"学校体育融入、全民健身普及、体育产业发展、竞技水平提高"四者相互相成,共同支撑民族传统体育高质量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实践受市场、政府、社会、学校的多重影响,基于国家和政府体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特殊作用,民族传统体育高质量发展主要以政府主导为主,其他力量协同发展。同时,创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制度体系是实现民族传统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路径思考——基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陈双村的调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遵循;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实践平台。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移民大村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陈双村成功走出一条独特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之路,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村。陈双村从易地扶贫搬迁、"六联六促"活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等五个方面创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给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供以下路径参考: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坚实支撑;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构建互嵌式民族社会结构,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讲好地方民族团结故事,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资源。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互构逻辑
现代中国的治理体系依托于中国各族人民自觉凝聚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在中华民族与现代中国高度结合的过程中,中国被赋予了鲜明的中华民族特性并确立了民主共和国家的治理体系。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发展完善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塑造国民整体性规范并支撑着国家治理现代化。二者的功能互通与体系互构辩证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