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边疆实践与探索——召存信民族团结事迹及启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而且也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的主基调和主旋律。边疆地区优秀少数民族干部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宝贵的遗产,承载了各民族的集体记忆,有助于维系不同民族之间的心灵契合和心理认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老州长召存信被誉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压舱石""定海神针",联系召存信民族团结事迹,深入思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边疆实践,有助于以学习宣传召存信为切入点,探索铸牢边疆地区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有效路径。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包容性文化路径
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深刻认识包容性文化的内涵特征:赋予选择性的民族生活,赋予开放性的动态系统,赋予引导性的持续发展和赋予融合性的交流能力。要发挥包容性文化的价值:体验民族尊重的快乐,发挥民族差异的价值,承认民族平等的权利和缩小民族偏见的空间。要采取包容性文化策略:养成容忍"异己"的雅量,建构主体间性生活,采取多元文化治理模式,实施建构性对话,以共情扩展视野和共享中华民族文化。这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包容性文化路径,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符号认同
在中国现代国家构建进程中,传统家国观念逐步演化为同现代性相契合的政治文化,经提炼沉淀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符号。"中华民族大家庭"符号构筑了"家-共同体"接续机制,契合了国家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为国民提供了共同的认同点、构筑了情感形塑场域,引导着国民"全民一体"的认知趋向,是国民与共同体间关系确认的核心媒介。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符号注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将其塑造为"全民一体"的认同焦点和"共同体-国民"的连通纽带,通过全域范围的广泛传播、使用,为推进全体国民生成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内核的价值共识奠定了基础。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实现中国梦认同的演进机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梦在生成上文化同源、在发展上动力同一、在追求上归旨同向,诠释着二者于价值呈现、价值表达和价值目标上的同构机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在"石榴籽"效应的释放中满足着中国梦认同实现的需要,成为带动民族成员逐层深入、有序递进地认同中国梦的实现机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实现路径延展、精神动力激发、实现标志具象的策略应对与循序推进,缔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铸牢进程中带动中国梦认同实现的达成机制。在同构机制、递进机制、达成机制的立体展演中,铸牢民族成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实现民族成员认同中国梦的逻辑进路与演进机制。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场域中民族心理的研究动态与展望
在民族心理学视阈下厘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动态有助于掌握民族学研究取向与心理学研究取向结合的研究近况和发展趋势。基于2014-2020年CNKI高级检索获得的341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期刊论文的量化图谱统计与归类分析发现,民族学研究正在克服单一研究范式,多学科交叉和综合性研究将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一大发展趋势,推动该领域多学科、多层次、多维度深层次发展。研究热点多集中于文化认同、政治认同等五个认同方面,民族心理的研究正受到学界更广泛的关注。但是在民族心理距离、民族心态、心理空间、社会表征、社会心理、人格心理等中、微观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期望相关学者们给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明晰、权威、定调的概念解读,重视民族群体人格特征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研究,深化基层人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习与研究。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内蒙古地区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探析
目前,我国高度重视各地区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思政课程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政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思政教师队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之下,需要进一步推进内蒙古地区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提高思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努力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积极引导内蒙古地区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时掌握最新政策,紧跟国家发展脚步。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院校思政课程建设研究
民族院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要主体,民族院校思政课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培养民族院校大学生"五个认同"、宣传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院校思政课建设面临课程建设目标尚未完全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设计尚未形成系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授课对象具有民族文化多样性特点、授课环境受到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冲击等问题。结合我国民族院校思政课程建设的实际,提出在课程建设目标方面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在授课方式方面坚持思政课授课方式的守正创新,在授课教师方面将民族院校的实际情况融入"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积极营造良好的授课环境,充分发挥思政课育人功能,更好地铸牢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儿童语言教育教学的调查研究——以赤峰地区蒙古族小学为例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加速和民族融合的不断加快,民族儿童的语言教育方式和方法发生了变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明确蒙古族儿童民族语言教育教学的现状,从政策和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入手,对其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使命担当与路径探析
文章从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落实立德树人两个维度,阐述了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思政课的时代使命。提出引导民族地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坚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优化思政课师资队伍、建构思政课程科学评价体系、深化思政课程创新改革是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保证。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高校教师素质提升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高校教师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联结点。高校教师素质提升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之间存在教学能力—知识建构、劳动性质—主体培育、共情教育—情感维系的三维互动。基于三维互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高校教师的素质提升具有五个面向,分别是政治信仰、师德建设、专业认同、教学能力与科研发展。回应高校教师的高素质发展,社会系统、学校系统、教师系统分别以外源型路径、内拓型路径、内推型路径助力高校教师五项基本素质的提升。其中,社会系统以生态氛围营造、资源精华汲取、校际交流平台支撑高校教师的高素质发展,学校系统以校园环境建设、考评机制建设、培训制度建设促进高校教师的高素质发展,教师系统以自我修养、自主学习、自觉践行落实高校教师的高素质发展。社会、学校、教师三者统筹协作助力高校教师的素质提升,以高校教师的人力支撑满足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需求。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港澳台地区故宫博物院传播路径研究
故宫博物院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者、中华文明的承载者,它不仅具有文化传播功能,还具有文化教育职能。当前,利用故宫文化资源,发挥故宫文化传播与教育职能,对于港澳台地区增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新时代的特殊意义。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各民族紧密团结,凝心聚力,共同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保障。初中历史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人文学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初中历史教师可以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运用以及教师职业素养等方面,探索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城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研究——以广西南宁市万秀村为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加强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化“五个认同”;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行政环境,提高公共行政效率;有利于整合政府资源和社会力量,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万秀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进行了社区治理现实探索,主要体现在坚持以党建引领、实现网格化管理、创新服务管理模式、加强文化共享、培育规则意识等方面。万秀村的实践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方向,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铸牢社区政治之基;践行民族政策,铸牢社区制度之基;聚焦民族社区经济建设,铸牢社区物质之基;加强民族团结教育,铸牢社区文化之基;树立底线思维,铸牢社区法治之基。总之,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引导社区群众爱护和珍视民族团结,探索出更多城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可复制典型经验。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及其传播研究
从人类文明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翻译传播活动为人类消除了诸多语言和文字所带来的障碍,并从中架起了跨越社会阶层、地理畛域、文化隔阂的桥梁,形成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交流的强大纽带。传播的结果往往是在砥砺碰撞中激发起新的见解、新的智慧、新的观点和新的变化,从而产生不可估量的社会发展动力。20世纪初,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份纲领性文件的《共产党宣言》在社会革命的实践征程中译入中国,并被无数有识之士将其与中国的社会现实相结合,由此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断,为中国革命提供理论支撑,给整个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发挥《共产党宣言》中文翻译本的影响作用尤为重要。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团结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的精神之一,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促进民族团结,是贯彻这一精神的重要方面。从中国传统看,中华文化的大一统观念吸纳多样性的少数民族文化,内卷民族团结,凝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多一辩证"的学理上看,多民族国家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关键不是消除差异而是要尊重多样,进而形成稳定的文化生态和持久的文化张力,以聚力民族团结,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建构路径看,可以通过改善民生、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等三方面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