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少数民族基层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及实践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我国各民族团结发展的凝聚点。少数民族基层干部作为直接接触群众的主体,对基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有助于坚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有助于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需要主体夯实:提升少数民族基层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机制保障:提升少数民族基层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果;合力共建:充分利用多主体引导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少数民族电影音乐叙事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塑
在少数民族电影中,音乐叙事不仅是电影叙事的重要策略,还是促进民族身份认同的标识,激发民族共同情感、形塑民族共同体文化的重要因素。少数民族电影在不同时期分别采取了“一体多元”的“同一性”与“多元一体”的“异质性”的音乐叙事策略,促进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电影对民族音乐的“共生共情”与“共治共赢”进行了探讨,绘制出各个民族携手共进、共同走向新文化共同体的美好图景,这些影像故事可为我国电影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参考与借鉴。
-
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华文化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的文化,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团结之本,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核心力量。梳理中华文化认同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分析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现状与存在的不足,可以更明确地了解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概况,为未来的理论研究提供动向,为实践研究提供策略。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的相关研究,首先对“中国知网”文献进行“跨库检索”,采用“高级检索”模式,进行精确查询,逐条查看,去除重复、与主题不符的文献,最后得出431篇符合要求的文献。梳理了431篇文章的研究内容、研究区域、理论与实践研究与研究方法等方面内容,明确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主要现状,并分析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从建构中华文化认同的理论体系、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实践经验与创新发展研究、扩展中华文化认同的学科范围与内涵挖掘、运用多种方法全方位研究中华文化认同问题等方面,提出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的实现策略。以期为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研究实践策略提供思路,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方向。
-
少数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模式分析
少数民族群体的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对于国家通用语言使用状况具有直接影响,甚至也会对国家整体认同水平造成影响。我国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全面提升,也在大力推行通用语言文字工作。正是因为语言文字自身具有多维属性,所以决定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相应的宪制意蕴,通过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方式,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的教育路径探析——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视角
加大地方民族院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力度,加强高校学生关于意识形态的培养,对维护社会安定十分重要。民族院校意识形态安全受市场经济的冲击、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干扰、思政教学内容脱离实践,导致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一些学生存在金钱观较重、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忽视集体利益等问题。应从完善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机制、创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和方法、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院校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
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语言和谐发展体系构建——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
和谐的语言生态是城市化进程的基础,而语言的和谐生态又将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语言资源丰富多彩,语言使用情况复杂。广西城市化进程中语言生态和谐建设需要坚持以法律法规为指导和主体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建设理念。在此基础上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实施"语言强桂战略"、消除语言歧视、杜绝"语言污染"、实现全民参与,从而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态,实现与城市化进程的同频共振。
-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价值意蕴和现实践履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是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需要,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实践中面临文化风俗影响、新媒体和西方文化冲击、社会认知不成熟等的挑战。为此,高校应当从精准管理服务靶向、优化育人模式、提高学生素质三个方面入手,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新的现实践履。
-
少数民族大学生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培育机制探析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人才后备军,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提升文化自信、树立责任意识、维护边疆安全的时代使命,也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导致其对高校与中华文化相关的课程接受度参差不齐,互联网和自媒体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也产生一定冲击。注重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培育机制的构建,要客观看待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形成文化认同机制;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形成情感认同机制;深化具身认知,形成行动认同机制;注重教育实效,推进常态跟进机制。
-
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障碍的成因及对策
通过调查发现,个人因素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障碍的影响最为显著,其表现为学习兴趣不足、学习方法缺失、认知态度多元、文化适应和人际交往障碍。从学习动机理论、认知心理学和文化适应理论的角度出发,在阐释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障碍产生原因的基础上,为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业障碍,激发他们的内在成长动力,提出如下建议: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成就动机、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掌握元认知策略、增强个人效能感、铸牢各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刍议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边疆治理和社会稳定的价值基础,是少数民族学生政策调整的重要参考,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思想政治理论课、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因此,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中应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
正确理解和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主体地位,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统一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关键要素。全面认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主体间性,通过协调平衡轨迹、设置资源目标、创设主流氛围、转换实践价值、建设教师队伍等路径培育,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少数民族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境与对策——以S大学为例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既是实现其自身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也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安定的现实需要。受民族意识、宗教信仰和心理特征等内生变量与社会全面快速转型、西方不良价值观冲击和教学体系不健全等外生变量的双重制约,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面临一些现实困境。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可从三个路径展开: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稳定、正面的认知是首要前提;推进核心价值观与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效对接与有机融合是关键环节;构建多元的实践转化机制,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行为自觉是最终落脚点。
-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途径研究
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调查和原因分析,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等方面都有待加强。因此,要大力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生条件,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要着力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增强文化自信;加强中华民族共同历史的教育,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认同,从而使其在培育自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时,担当起国家民族政策的宣传者,担当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的责任,带动少数民族群众广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繁荣。
-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贵州苗族侗族食俗文化为例
贵州苗族"吃鼓藏"和侗族"吃相思"的聚宴歌饮、祭祀缅怀具有浓厚的祖先崇拜意识。同时,也反映出早期先民的礼乐传统,这与《诗经》《楚辞》所蕴含的聚饮歌唱具有内在一致性,都具有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和诗乐舞一体的生命价值追求。苗侗族群聚众宴饮、歌酒一体的饮食风俗也蕴含着"和合"思想,体现为中原与"西南夷","礼"与"野"的双向互动。在这种互动之中,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
上海高校教师铸牢中华民族统一战线共同体意识研究
在中华民族统一战线共同体意识框架内,民族交流沟通及融合通过族际互动形成了社会关系的演绎,构建了共同体意识的关系体系,文化传承从共生的价值追求来建设各民族的精神及文化家园,构成了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体系、"五个认同"利益性阐释以情感共通的利益自觉形式逐步提升和丰富了民族成员共享的价值内涵,构成了共同体意识的认同体系。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