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性与现实性探析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的重要特性,两者既紧密联系又辩证统一。本文梳理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性和现实性,即历史性是本质属性,承载着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性,现实性是根本特征,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必然选择;文章探析了民族区域自治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坚持创新性原则、主体多样性原则和法治原则,是正确处理民族区域自治历史性与现实性的重要依据,以期为正确解决民族问题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借鉴。
-
民族区域自治:道路选择、制度优势与共同体建设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党的历史上第三个历史决议,其意义重大而影响深远。《决议》表明,党在民族工作中始终重视对制度坚持、道路坚定和共同体坚固的坚守。结合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这三个基本坚守点也是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本质规定性的关键线索,为我们把握新时代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重要的思路方向。因为,唯有把握好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历史选择依据、国家治理与民族事务治理的显著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线意识,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质才能彰显出来,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方向才能明晰出来。也只有建立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的思路格局才能打开,制度优化与效能转化的空间才能延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能动自觉才能提高。
-
民族凝聚力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民族凝聚力是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之一,是民族意识的主要组成部分。民族凝聚力对于民族的发展演进以及民族的自强、自立都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在民族发展的不同阶段又有不同表现,影响它的因素也在发生着变化。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民族凝聚力的体验与表现进行分析,论述影响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
民族民间视觉文化的共享性与文化认同
与本质主义的民族身份意识不同,文化认同可以是多元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始终包容着多样化的地域文化认同与诸民族的文化认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离不开对“过去”及其“记忆”的不断重构。形象作为表征,不仅可以激活人们的情感与观念,还可以把一种想象的一致性强加给分散和破碎的经验。民族民间的视觉文化遗产直接模塑了人们的视觉经验与视觉记忆,对于建立、加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具有特殊意义。民族视觉文化的“非遗”保护与基于“非遗”的文化创意是重构“过去”,对外重塑中华民族文化形象,对内强化认同感的重要文化实践。
-
民族旅游网络舆情传播的新变化——以2020年川藏两地文旅部门“抢人大战”事件为例
文章以2020年川藏两地文旅部门"抢人大战"事件为例,探讨了民族旅游网络舆情传播的新特点:积极正面报道成为舆论风向标,短视频平台成为舆情引爆端,助力旅游脱贫成为舆情落脚点。主流媒体对民族旅游网络舆情的引导表现为积极的议程设置,中央地方媒体的联合报道,"非流量化"的发展规划。这些新变化给民族旅游网络舆情传播及其引导带来三大启示:观念上端正态度,行动上敢于发声,意识上共筑中华民族共同体。
-
民族理论学科的珍贵宝典——评《民族理论通论》
民族理论是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金炳镐教授著的《民族理论通论》对民族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深入研究该书的理论体系,探讨该书对民族理论学科建设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可以看出该书是填补此方面空白的珍贵宝典。
-
民族类高校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维度及实践路径
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承担着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使命,民族类高校更应如此。当前,我国民族类高校在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面临着培育机制不健全、培育的内容和方法缺少创新、文化建设滞后、立德树人缺乏有效载体等困难。解决困难的具体路径为:坚持在强化制度保障中增进政治认同,在创新内容方法中增进理论认同,在深度交流互鉴中增进文化认同,在拓宽传播渠道中增进情感认同,将民族类高校大学生培养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参与者和践行者。
-
民族精神教育的价值目标与边界
在价值目标上,不仅要重视民族精神教育的现实政治功用,而且更应关注其更深层次的价值目标,即培养民众个人从生命存在、信仰层面对民族共同体形象的体验。在边界问题上,民族精神教育应以人类共享的普世价值为界限,并且要追求"己所欲,亦勿施于人"的超然境界。
-
民族精神独立性的理论问题与现实思考
民族精神独立性是事关国运兴衰的大问题。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可以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活力、精神合力、精神定力和精神动力。民族精神独立性究其根本是群体社会意识的一个特性或状态,立足社会意识的层次结构,可以从实然和应然两个层面对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基本内涵进行把握;立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可以阐释出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核心在于实事求是的思维方法和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立足世界历史中社会意识的特性,可以厘清一个民族共同体精神独立性所面临的内外部挑战。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在内向维度上面临着精神僵化、分化的挑战,在外向维度上面临精神孤化、奴化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时,一方面应当着力增强"四个自信"来肯定自身的发展和前景,在此基础之上更好地以实事求是的思维方法来认识问题,另一方面是应当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来把握这个民族一脉相承的价值取向。
-
民族经济交往关系与结构的分析
文章认为 ,在民族社会的研究中 ,交往或交换连接着人们的生产与消费 ;沟通着人们的经济往来 ;作为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准备 ,组织起社会再生产的具体过程 ;显示出它作为联结各个个体劳动 ,并实现其社会劳动本质的媒介意义。以民族为基点 ,揭示交往或交换借助于不同的形式而表达的事实 ,为我们摆脱现代有关“交换”的局限性规定 ,去探索交换因素在人们的经济生活甚至社会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基础性地位 ,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
民族节日与道德记忆
节日是民族文化的个性化和集中化表达,展现不同民族的文化风貌是民族节日活动的精神性特征。民族节日的文化展演强化了共同体成员对民族价值观的道德记忆,民族的道德记忆不仅有利于共同体伦理关系的延续和扩展,激发共同体内部的团结与和谐等道德力量,而且是民族身份认同的伦理基础。道德记忆是民族的道德知识,在将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实践的过程中,道德濡化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
民族教育研究可视化分析:现状、热点与趋势——基于《民族教育研究》的分析
《民族教育研究》是我国民族教育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分析《民族教育研究》办刊以来的全部文献数据,能够展现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学术演进动态,揭示民族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主体、热点主题及其未来趋势,为民族教育学科发展提供理论参考。运用Cite Space软件分析发现,以滕星、常永才、万明钢等为代表的群体是其核心作者,中央民族大学、西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院校是其核心研究机构;然而,作者之间、机构之间的学术合作关系较为分散。研究热点集中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研究""民族高等教育研究""语言教育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四个主要方面。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教育扶贫、民族团结、教育人类学等,是未来民族教育研究的学术前沿。
-
民族教育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重逻辑——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教育重要论述研究
民族教育视域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更加强调深层次理性认同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关于民族教育的系列论述,这些理念蕴含了民族教育对于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重意义,具体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教育脱贫、多元一体以及教育公平等四个方面的重要论述当中,分别构成了民族教育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逻辑、经济逻辑、文化逻辑和社会逻辑,四者辩证统一。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民族教育当继续从强化政治认同、铸牢经济基础、提升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和谐等多向度展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
-
民族教育理论范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建构
民族教育理论范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内在的逻辑关联与外在的使命联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成民族教育理论范式的逻辑体系,民族教育理论范式则贯穿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教育理论范式的逻辑起点、演变动力和服务主体。这一内生逻辑是民族教育理论范式回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切入点。民族教育理论范式所存在的"初学步""稳迈步""大踏步"三个发展阶段,分别回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基础、民族话语演进与个体话语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民族话语、个体话语建构回应并呈现了中华民族"一体"与"多元"的核心关系,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从基础性共识走向整合性共识,民族话语从自动化共情走向联通式共情,个体话语从自觉与自为走向共觉与共为。
-
民族教育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内生逻辑——新中国70年民族教育及其政策回溯与前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核心理念。共通语言、交往空间、主体意识、民族情感、物质基础是影响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基本条件,教育在其中的基础性和渗透性作用不可忽视。民族教育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70年来民族教育及其政策以其特有的形式影响着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各个方面。回溯民族教育及其政策70年来的发展和演变,可以为新时代民族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启示。